昨日,新华社连发三篇文章评论刺激与改革,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微刺激”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步伐将放缓?“微刺激”会否升级为“强刺激”?中国是否将重回靠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
文章认为,“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因为刺激和改革并不对立,部分刺激措施同时也是改革措施。同时,逐步加码“微刺激”是中国保持政策威慑力的需要,背后还透露出国家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决心等。而现在政策效果已经开始在某些数据上有所显现。
1论 “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
随着中国决策层逐步加大“微刺激”力度,海内外舆论界最关心的问题是:“微刺激”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改革步伐将放缓?“微刺激”会否升级为“强刺激”?中国是否将重回靠刺激政策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
新华社在《刺激与改革之辩之一:“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一文中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微刺激”不等于“缓改革”,因为刺激和改革并不对立,部分刺激措施同时也是改革措施。“微刺激”的目的在于夯实促改革的宏观经济基础,在于为改革赢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对改革来说,经济增速过快或过慢同样具有风险。
问题在于,海内外舆论习惯性地将刺激和改革对立。例如2013年6月英国巴克莱集团所创造的“李克强经济学”概念。这一概念将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治理思路总结为三点:不刺激、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这一传播力极强的概念兼具优劣势。从好处来说,这一概念将新一届政府不走靠刺激促发展老路的决心迅速传播开去,为中国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作了充分的舆论热身。但其弊端在于,概念化的表述以偏概全,造成了刺激和改革对立的舆论假象。
对全球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来说,要同时实现货币政策平稳、信贷去杠杆化和结构性改革三大目标,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美国的“里根经济学”到日本的“安倍经济学”,在尝试推动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的定向刺激措施都是不可或缺的。例如,美国总统里根在任期间虽然执行货币紧缩政策,但军费开支暴增、政府赤字高涨;而安倍经济学在强调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大规模放松了货币政策。
究其原因,在于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有赖于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刺激、改革两者的关系,并非是必须二选一的“或”,而是一个帮助另一个的“以”:以微刺激稳增长,从而为改革提供底气。对当下的中国改革来说,需着力解决债务、影子银行,以及房地产等风险;但更为重要的,在改革解决问题前,不能让问题先把改革“解决”掉。
除了“以”的关系之外,刺激、改革两者的关系,也体现为“兼”:很多刺激措施本身也是改革措施。例如,旨在更好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政策既属于结构性改革,同时也是有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刺激措施。
麦格理证券的研究报告也认为,“微刺激”恰恰是为了避免“强刺激”。报告说:“以往中国政策制定者倾向于在阻止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问题上做得过少,而在随后‘救火’时又倾向于做得过多,而新一届政府领导人则吸取了这种经验教训。”
2论 “微刺激”凸显“妙调控”
5月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定向降准”措施力度、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适当降低准备金率,并扩大支持小微企业的再贷款和专项金融债规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市场普遍观点认为,加大“定向降准”力度,就意味着短期内全面降准的可能性下降。并且,“定向降准”和再贷款也都属于调结构范畴,有利于让银行的信贷投放更具针对性。被市场人士称为“微刺激”的最新政策措施,体现了决策层巧妙的调控思路。
中国式“微刺激”也成为外媒关注焦点。彭博社报道说,中国“微刺激”举措正在扩张。《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等纷纷刊文指出,中国的政策已不同以往,不太可能出现大手笔的刺激或骤然放松。
梳理过去几个月来的举措,不难发现,中央确实打出了“微刺激”政策的组合拳:从定向降准支持“三农”到加大定向降准力度以覆盖更多与小微贷款相关的金融机构,从鼓励核电、风能、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等一批新能源重大项目到加速推进100多项重大传统水利工程建设,从支持棚户区改造到加快铁路建设等。
回顾这些举措,可以发现,“微刺激”政策基本都具备定向精准发力的特征。中国美国商会副主席、政策委员会主席莱斯·罗斯对“微刺激”的政策效果点评称,中国政府的一系列所谓“微刺激”措施都具有较强针对性,直击中国经济领域的不平衡、不平等问题,目的在于造福那些从以往增长中获益较少的社会群体和经济部门,这有利于提升增长质量。
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说,出口增长正在复苏,“微刺激”系列措施的效果正逐步显现。瑞银预计,未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望企稳回升,并且这一趋势将持续。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分析说,中国官方在基建、环保、保障房等方面的政策将对经济带来提振。
新华社文章认为,事实上,“微刺激”的背后还透露出国家激发市场活力、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的改革决心。在“微刺激”力度加大的同时,改革也在继续推进。在政府“经济平衡术”的选择中,改革从来就没有缺位。
“本轮微刺激政策反映了新一届政府在应对硬着陆风险方面,更多倾向于通过改革释放市场活力,如采用简政放权、加快审批等方式进行微刺激,致力于培育和形成更具长远竞争力的新增长点,”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说。
3论 “微刺激”助益“稳增长”
今年3月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在流动性、基础设施、房地产、就业和小微企业等方面出台若干措施。不难看出,决策层正在逐步加强“微刺激”力度,截至目前,政策效果已经开始在某些数据上有所显现。
5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8%,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已连续3个月回升。数据显示,需求端和生产端双双回暖推动5月PMI加速回升。据《华尔街见闻》网站报道,5月份,全球主要国家中有大约三分之二国家的PMI都出现了下滑,唯有中国和美国的制造业数据出现了好转。
此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4月的外贸形势与前几个月相比出现了显着改善。当月进出口总值2.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3%,但较一季度降幅收窄了2.4个百分点,且以美元计价的进出口额同比增速双双实现正增长。
分析人士认为,主要贸易伙伴欧美两大经济体的温和复苏带动了出口数据的好转,而人民币的阶段性贬值也有利于我国出口加快。另外,进口数据好转则印证了近期政策“微刺激”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提振作用,内需增加,特别是对大宗商品的需求进口加大。
美银美林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直言,中国经济增长开始企稳,“这要归功于政府的微刺激”。
不过,房地产活动持续大幅下滑令人担忧。中国指数研究院5月31日发布的“百城价格指数”显示,5月份百城房价两年来首次出现环比下跌,下跌城市超过六成。
汪涛坦言,中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全面崩盘,因为中国政府仍有能力和意愿应对房地产下行、支持经济增长。决策层已经开始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保障房建设、推进有助于增长的改革,政府还可以放松一二线城市的限购政策、放松对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降低首付比例,以及放松三四线城市的户籍制度,从而支持当地住房需求。
此外,目前低通胀水平也为政府提供了政策空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8%,创18个月新低。
陆挺认为,低通胀让中国央行有空间把银行间利率水平维持在低位,政府还可以通过加快财政支出,推出“微刺激”措施,以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