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侧的考量。宏观经济学本身研究的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从实践中看,尽管我们强调供给侧改革,但由于景气追求,决策层总是会出台一系列的需求侧管理政策来保证经济增长。所以,今天的选题是《景气追求与供给侧改革》,主要讲一讲日益增加的经济景气压力、不断强化的需求刺激政策、需求侧管理及现实边界、供给侧改革及其实现条件、兼顾景气目标的供给侧改革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近两个经济周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减速换挡的趋势性现象。
图1:近两个经济周期GDP增长速
二、不断强化的需求刺激政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5: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信贷增速
谈到供给理论,尽管人们可以追索其久远的历史渊源,但最为著名的还是萨伊在19世纪 初年提出 “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所谓 “萨伊定理”。后来的著述往往根据生产相对过剩性危机的出现,几乎全盘否定“萨伊定理”,诉诸于经济周期的“需求侧管理”,其中以凯恩斯学说为滥觞。直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滞胀”困局的出现、传统需求管理走入穷途末路之际,人们才重新审视供给理论,形成新的供给学说及相应的政策主张。当时英美等国的政治领袖也将其部分地应用于治理本国的“滞胀”问题。时至今日,对其治理的成败及供给理论有效与否,仍然评价不一、歧见甚多。
其实,所谓“萨伊定理”提出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还处在继续对外扩张时期,纳入该体系的整体经济发展尚在短缺时代,第一次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科技成果也在加速外溢,产业成长、城市化过程及相应的企业家创新活动几乎一路凯歌,那个时代的新供给与新需求近乎孪生共存地结合在一起。无怪乎当时的经济学大师天真乐观地奏起“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田园牧歌,并陶醉于“增加供给——扩大就业——提高收入——刺激需求”的所谓“萨伊链条”。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现实状况的历史写照。我们不能以“萨伊定理”提出近20年之后才开始出现的生产过剩性经济危机,以及人们采取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需求管理政策熨平经济周期,来简单地度量、直至否定早期供给理论的适用性,或批判、夸大其所谓“庸俗”理论成分。
因此,以更为宏观的视野、历史地看问题,早期供给理论、甚至今天的供给政策的适用性,或者说与经济景气兼容的供给侧改革,至少必须满足以下基本条件:(1)经济短缺及产业、经济及城市成长期;(2)市场体制发育时期;(3)新型产业成长领域;(4)技术创新外溢产业;(5)收入及需求提升转型期;(6)市场边界延展阶段。因此,尽管国情世情、发展阶段差别很大,包括其现代策论在内的供给学派的理论与政策,往往由于上述条件的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其有效性经常受到学界和社会的质疑甚至否定。反之,如果较多地具备上述条件,并进行供给侧改革与制度创新,供给理论则有可能大行其效甚至获得人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今天人们为推进供给侧改革,往往开出用途极其庞杂的广谱药方,无论其诊疗前提是否存在或处方配剂有否对症。尽管供给理论与政策已经被泛化,但归结起来,在相对成熟的市场体制下,其重点政策选项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包括遵循边际税率逻辑在内的税收减负政策;二是包括国有企业私有或民营化在内的管制放松政策;三是包括提高就业及收入弹性在内的福利约束政策;四是包括适应潜在需求和科技进步在内的产业进化与创新激励政策;五是包括提高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在内的经济边疆延展或市场全球化政策。如果是转轨制国家,还应当包括从微观机制到宏观体制在内的市场体制建设,以及始终与之相伴随的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其中既有短期政策应对,也有长期制度建设。正是由于我国体制转轨的历史特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人们做出了近乎无所不包的经济与市场策论解读,以及发展模式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任务。至于在景气压力下推进供给侧改革,自然还会受到短期需求政策的扰动,如同前面所讲的那样。
在虚拟经济层面,首先是要通过完善金融体制,强化信用、风险管理,解决长期存在并反复发生的信贷资产期限错配,而不是简单的期限展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信用违约问题;深化金融资产的市场配置方式及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矫正金融资产在行业间、体制间以及国际间的长期严重错配;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优化企业乃至社会融资结构,循序渐进地推进股权市场化、进而资产证券化,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杠杆去化;在新金融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加快优化金融组织结构和业态结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市场竞争乃至国际竞争能力;健全资本市场结构,合理布局股权、证券、基金、信投等各级各类资本市场,有效发挥其各自的投融资功能,防止金融资本近水楼台、自我强化、脱实向虚;金融市场建设要坚持基本品市场优先于衍生品市场、产品市场化优先于资本市场化、实体经济的证券化优先于虚拟经济的证券化;适应金融发展多元化、多样化、综合化以及国际化趋势,健全金融风险监管体制,提高风险监管能力与效率。
在要素配置层面,对人力、土地、科技等可竞争性资源,要以开放准入、平等竞争、优化利用为准则,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矿藏、网络、频谱等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稀缺资源,要以创新营利模式、鼓励多元参与、激活内在潜力为重点,促进其公平有效利用;对财税金融、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社会公共资源或产业门类,着力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享有、公平参与条件,通过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决定作用来实现政府的更好作用。
兼顾景气目标的供给侧改革,决策层面和各级政府做了不少事情,我们不能只讲负面因素而不讲正面努力。包括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减轻企业税负、改革投资机制、扩大市场准入、推行PPP模式、开放资本账户、金融支持创新、科技体制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政策。
但是,与经济景气目标兼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对政府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一个高难度选项。借此机会,从改革理念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层面,提出十个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求教于大家。
第一,短期需求政策要兼容、促进而决不能迟滞或扭曲长期制度建设,结构转型升级目标应当优先于经济增长速度目标。
第二,财政需求管理回归短期政策属性,界定财政赤字上限,健全债券发放与约束机制,防止债务过量或助长变相违约。
第三,货币政策回归逆周期管理属性,完善货币投放量化标准,适应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实行币值稳定相对优先于其他选项的货币政策目标,防止短策长用甚至过度使用。
第四,改革自然垄断领域和网络经济环节的经营体制及营利模式,以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降低杠杆率、增强发展能力。
第五,以股权市场化及资产证券化对冲实体企业以及部分金融企业的高杠杆;以PPP模式及其结构优化对冲各级政府主导的已有及新增建设项目的高杠杆、防止政府信用透支。
第六,发展和完善各级各类资本市场,优化直接融资及其市场结构,缓解资源、资产错配矛盾。
第七,创新成本分担机制促进要素配置集约化、绿色化及可持续发展。
第八,适应信息产业融合传统产业、渗透社会生活,加快构建规则、公平和安全体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保护个人及社会信息安全。
第九,推动科技创新与新产业、新动能、绿色化发展,必须均衡提供制度供给,防止成本和风险外溢。
第十,明确经济市场化改革和民主法治社会建设目标及推进指标,增强社会的方向感、安全感、认同感及责任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