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改革论坛”于2019年12月7日在北京举办。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出席并演讲。
日前,世界银行公布了《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我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全球第31位,较去年提升15位。但白重恩指出,不能因为在该排名有了大幅度提升就沾沾自喜,我国的营商环境还有很多需要改善的方面。
2014年时,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在96位,但仍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增长,如何解释这种情况?白重恩分析称“特惠模式”或是答案之一。
所谓“特惠模式”是说指,尽管企业面临的普遍营商环境并不理想,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企业被某一级政府的主要领导看重,认为该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很重要,或者在其他方面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或者是对该领导的升迁带来很大的正面影响,那么这个领导可能就会想方设法帮助这个企业。但这个领导没有能力帮助所有的企业,因为每帮助一个企业都很困难,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来帮助这个企业获得他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克服监管上的障碍等等。所以,尽管普惠的制度化的营商环境在过去40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并不完善,但是地方政府有能力和动力来帮助某一些企业。
白重恩指出,在过去40年的发展中,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特惠模式”帮助部分企业解决了很多问题,也带来了经济的增长。“我们认为,营商环境在没有达到理想状态的情况下,特惠模式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白重恩也强调了“特惠模式”的缺陷,比如会带来不公平的问题、治理问题、效率问题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他还认为,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增长,特惠模式的局限性就越来越大了。“当特惠模式局限性大了,我们就不能依赖它来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就需要改善普惠的营商环境,普惠的营商环境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特惠模式下,资源配置不完全是市场配置的,有时候是市长配置的。但是,因为我们现在特惠模式局限性越来越大了,所以我们需要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就有个前提条件,就必须有个良好的、普惠的营商环境”,他解释说。
对于监管机制,白重恩认为,当前政策叠加问题、相互不协调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有的企业同时受几个部门的监管,每个部门都有一套监管措施,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很多企业都会去被巡查,被检查,每一个检查的队伍都给他提一套整改的措施,他们之间也不一定有很好的协调,最后有些企业就发现,说如果我听了所有整改措施,我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我干脆不做了”。
白重恩指出,高质量发展对监管提出了更高的、多方位、多维度的要求,为改善营商环境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如何来应对这样的问题呢?白重恩表示,要想在经济的各个方面把“文件打架”的问题全部一夜之间解决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应该找一些重点行业进行突破。梳理营商环境,解决掉重点问题。“这样做,首先不大会做错,因为并不是说给这些行业中的企业多少钱、多少地,而是帮他解决制度打架的问题,对谁都没有坏处。你给他钱、给他地,他用了这些钱、这些地,其他企业就用不了了,那时候会出现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而解决制度打架问题,不会造成资源扭曲的问题”。
对此,白重恩建议,选定一些特殊行业,并设立一个专门负责解决营商环境的政府部门,进行一站式的服务。
另外,白重恩强调,市场主体最清楚营商环境的好坏,而不是制定文件的人。所以,政策制定者应多听市场主体的意见,尤其是市场主体的主观感受,让市场主体的主观感受能够在评价营商环境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占更大的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