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学者观点 > 本会研究员专栏 > 赵艾

赵艾:共建“一带一路”与农业国际合作

时间:2021-07-24 01:18

农业国际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多来,农业国际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合作机制更加成熟,经贸往来更加紧密,科技交流更加深入。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方利益,具有广阔的前景。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一带一路”建设成效显著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提出到现在,仅仅6年多时间,已取得举世瞩目的进展和成效。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有了首个区域经济特区-中白工业园和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东南亚因雅万高铁建设第一次有了高铁,中泰铁路建设将有力拉动泰国发展。老挝因中老铁路结束了“陆锁国”历史,实现了“陆联国”梦想。肯尼亚蒙内铁路建成通车后已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为当地累计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内马铁路前不久也建成通车。埃塞俄比亚与吉布提的亚吉铁路成为东非首条电气化铁路。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长达19公里,是中亚最长隧道,仅用900天时间即打通,解决了该国1000多万老百姓去首都要绕道别国(塔吉克斯坦)的尴尬状况。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由合作前的第93位上升到第36位,已超过德国汉堡港成为欧洲第三大港口,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特别瓜达尔港建设进展顺利,已投产运营的7个能源项目,总装机340万千瓦,可满足86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柬埔寨目前70-80%的电力由中资企业运营的项目供给,中国对柬援助和投资为柬创造至少80万个就业岗位。此类可圈可点的案例还有许多。中欧班列开行累计将超过2万列。中国与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了7万亿美元,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了1000亿美元,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超过了47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承包工程新签的合同额超过了7000亿美元。政策性金融贷款余额支持超过2500亿美元,出口信用保险保额超过7000亿美元。

“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凝聚了农业合作共识,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制定了支持农业对外合作的意见和系列规划,与8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农渔业合作的文件。二是农产品贸易显著增长,2018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农产品贸易总额超过了770亿美元,较之于五年前增长了17.8%。三是农业投资合作领域大幅拓展,我国在“一带一路”参与国开展农业投资合作的项目已经超过了650个,投资存量达到94.4亿美元,较五年前增长了70%,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粮食、经作、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服务了各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中资农业企业在东道国当地兴建公益设施,累计雇佣参与国的员工超过了10万余人,为当地贡献了大量的税收和外汇。五是增进了民心相通,我国农业技术合作、高级专家派出、农技培训推广等项目受到“一带一路”参与国普遍欢迎,赢得了民心和政治互信。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的早期收获,已经使参与各国尤其沿线发展中国家都实实在在受益。“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的革新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新贡献。“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成为各参与方共同繁荣发展的机遇之路。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也正因此,目前,已有137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7份政府间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数次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

二、“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前景广阔

以2019年4月在北京成功举办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标志,共建“一带一路”由过去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了精谨细腻“工笔画”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所谓“工笔画”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由各方平等协商、责任共担、共同受益;主张开放、廉洁、绿色发展理念,反对保护主义;追求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积极对接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标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之路。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画好“工笔画”,为农业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农业国际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可以大有作为。

一是在加强政策沟通上大有作为。完善沿线国家间多层次农业政策对话机制,探索建立沿线国家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三位一体”的政策对话平台,就农业发展战略充分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农业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二是在强化科技交流合作上大有作为。多渠道加强沿线国家间知识分享、技术转移、信息沟通和人员交流。结合各国需求并综合考虑国际农业科技合作总体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园区,开展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种质资源交换、共同研发和成果示范,促进品种、技术和产品合作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技术咨询服务体系、高端智库和培训基地,推动区域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综合发展能力。

三是在优化农产品贸易合作上大有作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通道,合作开展运输、仓储等农产品贸易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扩大贸易规模,拓展贸易范围。建设多元稳定的“一带一路”农产品贸易渠道,发展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检验检疫合作交流,共建安全、高效、便捷的进出境农产品检验检疫监管措施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共同规范市场行为,提高沿线国家动植物安全卫生水平。

四是在拓展农业投资合作上大有作为。发挥沿线国家农业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相关国际金融机构合作机制与渠道,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加工、储运、流通等全产业链环节投资,推进关键项目落地。提升沿线国家间企业跨国合作水平,采取多种方式提升企业跨国投资能力和水平,促进沿线国家涉农企业互利合作、共同发展。推动沿线国家之间开展农业双向投资,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开展农业领域投资,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农业发展进程,帮助所在国发展农业、增加就业、改善民生,履行社会责任。

五是在共建境外农业合作园区上大有作为。推动沿线国家企业合作共建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集群和平台带动效应,降低农业合作成本,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引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农业合作园区建设和运营,围绕种植、养殖、深加工、农产品物流等领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业产业链条,为实现经济走廊和海上通道互联互通提供支撑。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意愿和基础条件,共建一批农业合作示范区,构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的新载体和新样板。

六是在加强能力建设与民间交流上大有作为。加强以农民为主体的能力建设和民间交流,共同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以及农民组织化水平,增进沿线国家间交流互信。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之间交流合作,共建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培养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

三、以开放为引领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走深走实

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开放。2019年115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第二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建开放合作、开放创新、开放共享的世界经济。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市场开放,继续完善开放格局。,续优化营商环境,继续深化多双边合作,继续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释放出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的积极信号。这些举措必将强有力地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

一要进一步积极主动融入农业全球化发展进程。“一带一路”沿线一直是中国开展农业国际合作的重点区域,许多省区利用山水相连、文化相通等优势,要继续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富有成效的互利合作。中国西部省区立足旱作农业与中亚国家开展粮食、畜牧、棉花等领域合作,北部省区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粮食、蔬菜等种植合作,南部省区立足热带农业,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开展粮食、热带经济作物等种植合作。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技术专家、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等方式,积极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和安全卫生保障能力,保障世界粮食安全,解决饥饿与贫困。

二要强化多边合作机制。深化与国际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洲合作对话、阿拉伯国家联盟、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等现有涉农多边机制,深化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植物保护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等交流合作,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合作,探索利用全球及区域开发性金融机构创新农业国际合作的金融服务模式,积极营造开放包容、公平竞争、互利共赢的农业国际合作环境。

三要发挥重大会议论坛平台作用。充分利用中非合作论坛、博鳌亚洲论坛、“10+3”粮食安全圆桌会议、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中国—中东欧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博览会等重大会议论坛平台,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框架下,逐步建立“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对话机制、农业规划研究交流平台,依托“一带一路”网站建立农业资源、产业、技术、政策等信息共享平台。

四要重视并推动电子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电子农业、智慧农业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还包括提供信息,以更好地开展防控动植物疫病、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和专业的咨询服务,以及获得金融服务甚至是管理培训,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等。

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的倡议,也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中国愿与沿线国家一道,在既有的多双边合作机制框架下,兼顾各方利益,尊重各方诉求,相向而行,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迈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共同为提高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水平,推进全球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根据作者在2019年1129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第11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上的主题演讲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