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是市场还是政府”一直是困扰市场经济的问题,有人曾这样比喻,两者之间无法平衡,而平衡的过程也只能“面多加水、水多加面”。而今年年初,中央决策层就传递出这样改革信号,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并实行简政放权,削减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但究竟两只手该如何合理运用?该如何解决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太清晰的问题。此次莫干山会议上,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就表示“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仅是一个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问题,还有一个政府社会企业,三者的关系”今天我就来对话,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宋晓梧,听听他的见解。
人物介绍:
宋晓梧,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理事,
长期从事经济理论研究与改革的实践,在企业改革和劳动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方面,有大量论著和文章。
记者:宋会长您好,我们知道现在社会各界都在议论关于改革的话题,中央也一再强调,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但是现在已进入深水区,那么现在在这个结点上,马上要开三中全会,大家很期待,具体有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表,或者一揽子政策能出台,以您的身份来观察,您的观点认为,在当今诸多需要改革的领域,财税也好、土地也好、收入分配也好,您觉得以您的观察,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或者是哪个方面是最关键的?
嘉宾:现在改革确实进入深水区,应该说改革30年来,我们取得成绩是巨大的,这个成绩大家是有目共睹。但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要看到,特别是我们GDP的增长,付出的代价很高。所以这些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了,所以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初步暴露出来,被大家认识,但是感觉到过去的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不仅是一个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问题,还有一个政府,社会组织,或者叫政府社会企业,三者的关系。
我们过去对社会这方面重视的不够,也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一个原因。那么现在应该是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现在全国有将近50万个了,从数量上不少,但是质量不高。绝大多数存在着,官办,官管,官运作这样一个问题。那么中央今年的机构改革方案已经提出来了,要2017年要进一步的加强社会组织的独立性,要依法自主的活动,不要再搞双重的,行政部门挂靠,取消双重部门管理办法,但是有一个过程。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政府管的多,管不了的事儿,它还在那儿管,这些问题很难解决。所以这个简政放权,不是说中央政府把权的简单的放给地方政府,或者甲部门简单的把权移交给乙部门。而是简政放权给社会,给企业,给市场。这其实早就明确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组织不发达,交不出去,交出去,还是你自己的。你官办的,官管的,官运作的,所以交出去的,还是你自己的。
记者:我们可不可以把它理解为政府职能的这种,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种改革。
嘉宾:对,政府职能转变,这三个问题都涉及。
记者:那么其中有一点,确实是社会上矛盾比较大,您刚才也提到,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就是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为我们知道,过去的20年间,中央政府一直不停的给地方放权,地方的权利越来越大,现在甚至是诸侯经济,这个问题怎么讲。
嘉宾:一些学者提出来,现在有诸侯经济的问题,我们要看实际情况,确实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些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市,一个县,就可以把这个招商引资指标,把GDP指标,层层分解到街道,分解到各个社会团体和部门。
记者:这完全是计划经济。
嘉宾:计划经济都不用这么分解的,说计划经济也没有把工农业生产指标分解到街道,它不是一个独立的GDP核算单位,但是现在我们很多地方就这么做。大概是前年,我看到南京市政府取消对街道的GDP考核,这个问题我以为就解决了,结果今年又看到了,一提稳增长,一些地方又开始把GDP的指标分解,层层落实,干部责任制,立责任状,年终要怎么评比,要怎么样,要考核。
记者:这是怎么样有一个利益的东西在里面。
嘉宾:这里面也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财税关系,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问题,但是更多的我觉得是一种,这些年来形成的GDP的考核指标,干部要政绩。另外这样一种办法呢,政企不分,地方政府是不是政府,这是很明确的,地方政府也是政府。那么它也存在着和市场理顺关系的问题。
那么现在中央政府,我认为这些年来放权,各方面,当然在中央的审批这些方面,现在正在改,减少审批项目,进行职能转变,也在改。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年,地方政府形成了一个,在本地它就是资源配置主体,土地它也管,它也自己搞融资平台,自己搞项目。
但是现在理论界有争论,有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那么快,主要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参与竞争,国外地方政府是不参与市场竞争的,中央政府不参与市场竞争的。所以说传统的市场经济只有两级,政府企业,中国呢,为什么这么优秀,中国有三级,中央政府,竞争性的地方政府和企业。
这就完全把地方政府这个职能混淆了,就是政企不分了,它要作为一种正面经验肯定下来,在经济学界有一些这样的议论。
记者:这种议论是主流的议论吗,没想到有这种?
嘉宾:不算主流议论,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赞成,从我个人来讲,我觉得这个理论争论还不是主要的,主要是现实确实存在这种现象,而这种现象必须要解决的。
这种现象造成的危害现在越来越严重,应该承认地方政府在促进,这种竞争促进经济增长,促进GDP增长的时候,它曾经,就是党政工团齐动员,一切力量都来搞经济建设,把所有的组织变成一个经济组织。
我们需要一个社会需要有自平衡,它就打乱了,那么现在造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第一个产能严重过剩,地方政府这个不管三七二十一,我要上项目。
记者:地方政府甚至忽悠企业家,说你做什么什么…
嘉宾:我给你零地价,我给你低劳动力成本,你污染不达标,我替你掩盖,报纸上揭露很多问题,所以现在污染的就是,产能严重过剩,第二个就是污染,放松了。第三个把劳动力成本压得过底,地方政府它有点,很长一阶段里边,它有点倾向于,既然是投资,招商引资,它有点是,本来地方政府在资本和劳动这两者的关系中间,处于一个中立的地位,我对企业家,对职工都应该是平等对待的,当然它现在为了招商引资,它往往就偏向于资本了,这也是这么多年,我们劳动报酬比较低的原因之一,不是说全部都是这个原因,这是原因之一。
那么这样的例子也可以举出很多,像有的地方政府规定自己的人力资源公司,要给外商,我招进一个项目,你必须给外商找到低于全国平均劳动工资的工人,你完不成这个任务,我就把你人力资源公司执照给你吊销,这样的例子也是有的。
所以它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再造成能源,你这么大规模的产能过剩,这都是用能源堆起来的,这个能源发挥不了作用。
所以我们每万元产值,当然能源还有其他技术问题了。但是就这个产能过剩这一条,就是我们能源浪费的一大原因。
现在钢铁、水泥、平板玻璃、造船,基本产能过剩都是30%左右。还有一些产能过剩更严重,像光伏,风电设备,产能过剩在40-50%,很大程度上就是地方政府为了短期的政绩,为了竞争,盲目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