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森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06月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同年,作者彭森离开国家发改委分管改革工作的副主任的岗位,转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同时,在2013年到2019年5年间,还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由资深改革人转变为立法者的5年经历,让作者有机会在继续思考改革问题的同时,探求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守望改革 守望法治》即是这种思考和探求的成果。
本书汇集了作者在全国人大5年工作时期的130余篇发言、报告、文章等,分为宏观形势篇、财经监督篇、依法治国篇、深化改革篇共4部分。“宏观形势篇”收录了作者在历次形势分析会上的16次发言讲话,清晰地呈现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逐年甚至逐季的宏观经济走势,以及政府部门和立法机关在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上的细微差异。作者指出,当前经济发展最大的挑战是内生动力不足,而稳增长防风险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要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与稳增长的关系,正确处理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关系。作者在“财经监督篇”中提出,财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事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下一步改革重点是如何理顺这“两个关系”。在“依法治国篇”中,作者提出要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包括正确处理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在“深化改革篇”中,作者认为,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分别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及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在作者看来,改革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问题导向性”的重大改革,应突出重点,以尽快释放改革红利;第二个层次是“市场导向性”改革,要按照长期以来顶层设计的要求取得突破;最高层次则是通过立法推进改革。随着改革的深入,作者主张要更多地以立法引领来推动改革,对看准的改革,可以先立法再推进,充分发挥立法的引导、推动、规范、保护作用。
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作者多次在内部和公开场合提出目标导向改革的概念,创新性地提出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与目标导向改革相统一的改革方法论。作者认为,要区分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两大类改革推进方式的不同,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要从过多地关注问题导向改革转向更加注重目标导向改革。改革步入“深水区”,剩下的都是些“硬骨头”,目标导向改革就是要解决关键环节的改革滞后问题,而这是单纯的问题导向改革所无法解决的。作者的这种观点逐渐为改革研究者和改革实践者所接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上也首次谈到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的观点。
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一代人的使命。《守望改革 守望法治》展现了一代改革人守望改革、守望法治的执着、责任和智慧,无论是对丰富改革理论还是促进改革实践,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值得改革战线的同志参阅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