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
中国经济网攀枝花12月24日讯 中国经济体制研究会会长、原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宋晓梧日前表示,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短期行为是造成资源型城市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近日,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国家有关部门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主题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高层研讨会,研究、探讨我国资源型城市十多年转型发展过程中政策制定以及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宋晓梧是在此次研讨会上发表上述观点的。
他指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发展的很多问题,资源越来越紧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贫富差距过大,而这三个问题在资源型城市,特别是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表现的最为突出。而这些年来重点解决这些问题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很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已经面貌一新,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情况良好。
2001年12月,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辽宁阜新资源枯竭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将阜新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到2013年,试点城市扩大到涉及28个省的262个,并涉及不同类型。2013年12月,国务院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任务基本完成”的目标。在此过程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支持不断深化,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对资源型城市政策支持的覆盖面不断扩大。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由点到面稳步推进,制度安排与政策支持体系不断系统和深化。
“但要清醒的看到资源型城市或者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不可能在三五年内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就拿现在的情况来看,大概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仅棚户区改造这一项就还有7000多万平方米,这个任务是非常重的。另外,从缩小贫富差距的角度来看,全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从90年代初期试点逐步上升, 10多年了就稳定在2000多万人左右,占了全国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十分之一,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宋晓梧说。
他特别指出,在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工作中,应该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短期行为是造成资源型城市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过去计划经济的时候考虑开采,往全国输送煤炭和矿产,对本地的可持续发展考虑不够。而现在地方政府只考虑怎么能够在任期内把成绩做到最大,对于资源型城市的长期发展考虑不够。所以在一些资源已经濒临枯竭的城市,仍然还想在这个资源的产业链继续延长上做文章。
第二个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政府要起主导作用,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包办,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招商引资方面,不仅要考虑当地,而且要从全国经济出发来考虑地方。否则容易干预正常的市场竞争,导致盲目发展。
“这两个问题都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就有很现实的内容。比如,对于招商引资,政府当然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不能够政府通过各种违反了市场经济原则了,比如说违反财税规定,用什么零地价去招商引资,结果扭曲了企业竞争的环境。”
他也指出,同时也应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弥补市场的失灵,进一步在资源交易方面培育市场,推动资源交易定价,这都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