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学者观点 > 本会研究员专栏 > 范恒山

范恒山:从三个方向增力加快推动新疆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8-24 14:12 来源:天山经济论坛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高质量发展是首要任务。从区域发展角度看,相对欠发达地区是短板。要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不扯腿、不掉队,相对欠发达地区必须急起直追,以超常速度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疆经济社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化解了重重困难,在改善结构、优化动力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22年较2012年增长近1.4倍。但新疆经济资源性色彩较重,自我创新能力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总体脆弱,推进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新疆需要进一步增能提速。

  我在工作岗位时,曾参与了国家涉及新疆稳定发展多方面的工作。我以为,建设美好新疆,应当把苦干实干和敢干巧干结合起来,最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坚实的依托现有比较优势,最有效的利用外部条件,依靠超凡努力实现跨越发展,力求与发达地区一同迈向现代化高地。概括的说,应该从三个方向或者说基于三个维度,紧扣若干关键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第一,在主要依赖于主观努力的关键领域奋力开拓,以先行先试获取发展先机

  经济发展受制于客观条件,也取决于主观努力。欠发达地区所拥有的客观条件相对较差,在主观上需要更加努力,以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尤其应注重在那些受客观条件牵制较小的关键领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着力点在于走出按部就班、被动等待上级授权的思维模式,主动开拓进取,自觉用好先行先试的权利。

  这样的领域很多,如市场体系建设、社会治理格局构建、精神文明培育等等都与主观努力直接相关。但特别重要的一个领域是营商环境的建设。营商环境状况与资源的积聚、创新的活力等密切相关,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主要与自身努力有关,欠发达地区也可以走在前面,而良好营商环境的率先构建能够推动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发展。新疆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付出了艰辛,也取得了成效,但仍需花费更大的气力,使新疆营商环境建设成为区域高地、树立起优良的社会声誉。如果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陷入诟病,补救起来会相当困难。

  新疆营商环境建设应朝什么方向增力用功?过去一些年全国许多地方的营商环境建设是以“放管服”改革为导引,以简政放权为重点的,主要指向是“给方便”。应该说,其实践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但这样的改革终究是有限度的。一些地方热衷于在“最”上做文章,追求“清单最短”、“程序最简”、“时间最少”等等,不仅不够科学,最终也难以做到,容易落入形式主义的陷阱。新疆优化营商环境,应着力朝两个方向推进,并力争走在全国前面:一是从着力解决共性问题延伸到精细解决个性问题,即从一般性的面对整体的简政放权深入到及时为每一个个体雪中送炭、排忧解难;二是从主要从“给方便”深入到“壮信心”,即在继续压缩审批权力空间的同时,结合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着力解决企业和民众更为关心、并直接影响到他们信心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上存在的不足,保障制度公正、政策稳定和法规透明,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之中。

  第二,进一步依托客观要素做强比较优势,以特色发展谋取快速增长

  地区跨越发展的道路多种多样,如弯道超车、换道超车、借道超车、叠道超车等等,但基础都在于因地制宜,其核心是以地区资源要素秉赋为支撑,发展特色经济,形成比较优势。而做强做大比较优势是加快地区发展的最佳路径,或者说,一个地区最好的发展必然是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比较优势。究其原因,一是充分利用了区位和资源秉赋,二是避免了地区间恶性竞争且凸显了较强的区域竞争力,三是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了主辅联动的发展格局。

  新疆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定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进一步做强做大比较优势,并步步为营,努力把一些领域的相对优势提升为绝对优势,依此形成强劲活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集中体现在产业体系的部署和提升上。新疆提出的着力建设石油石化生产加工、煤炭煤电煤化工、绿色矿业、纺织服装、绿色有机蔬菜、有机粮油、优质畜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八大产业集群”,是立足地区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做出的务实选择。在推动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目标牵引下,立足于做强做大比较优势,新疆应在如下方面增强力度:一是进一步优化地区分工。依据各地区资源潜力和发展能力,做好统筹协调,形成各有重点、有机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和运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内部间同质同构竞争。二是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结合。促进产业技术基础提升,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优化的支撑,依托适用技术不断拓展产业门类、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应当强调的是,不要视传统产业为低端产业对之嫌弃或抛弃,一经科技赋能,任何传统产业都能转化为现代产业。三是强化引领带动。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地区分工打造产业集群,以点带面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平台对促进重点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四是合力发展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受科技创新能力所限,高新产业发展和未来产业培育不宜面面俱到、遍地开花。应根据客观实际,合理选择发展品类,统筹协调地域布局。某些高科技和技术密集性产业,地区各自为战会进一步削弱科技力量支撑,很难一起发展起来。自治区应统筹规划和一体培育,通过重点地区引领,迅速形成坚实基础和竞争优势。

  第三,精巧运用国家扶持战略与政策,充分激发外部能量的催化衍生效应

  国家为新疆量身打造了一系列重大支持战略,赋予了西北战略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向西开发桥头堡、“三基地一通道”(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国家大型煤碳煤化工基地、国家新能源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的重要功能,并相应给予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中央还实施了独特的对口援疆机制,全国19个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对口资源新疆。所有这些都是新疆发展巨大而直接的外部能量。应巧用活用国家支持战略、政策与机制,通过“举一反三”延伸红利,争取倍加效能。特别应注重如下方面:一是在认真梳理落实各种战略、政策直接利好的同时,注重借水行舟,将有关权利与做法进行拓展与深化,形成持续获取红利的“韭菜效应”。二是借助战略与政策的实施,结合空间优化和区域协调打造适宜的功能平台或运作载体,推动重要规制、试验权利和良好做法突破地域范围限制进行移植、嫁接和普惠运用,将局地利好转化为全区利好。三是利用外力弥补内力不足,紧扣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合力攻克薄弱环节、实现高标准建设。特别重要的是应高标准推动以数字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是未来发展的基本支撑,且对于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有着特殊益处(能够重组传统时空模式、化解地理区位不良困境、超越现实发展基础制约并助力行政治理水平),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要千方百计走在前面。四是完善和创新对口支援机制,在加强总体规划和重大项目统筹指导的同时,推动单向支援转变成双向或多边合作,将无偿援助拓展为互利共赢,切实增强支援方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持续性,通过优化输血机制进一步打造并强化造血机制。

  最后,我建议抓紧协商建立中国—中亚会展联盟,将其建设为重要的国际性智库,充分发挥其在展示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科技人文等方面交流成果、深化“一带一路”贸易投资合作,促进各相关国家与地区战略机制标准对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