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专题 > 中国改革论坛 > 2016年中国改革论坛

彭森:关于当前的宏观形势与改革任务

时间:2021-07-24 01:03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今年以来,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发展改革任务十分艰巨。
       从全球看,国际经济格局仍在深刻调整,经济复苏之路曲折缓慢,特别是英国脱欧和川普当选美国总统,给全球经济带来大量新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一个特点是,经济复苏不及预期。IMF去年10月以来三次下调今年全球增长预期,最新预期增长3.1%。主要经济体增速仍在低位徘徊,巴西、俄罗斯仍未走出衰退;今年国际贸易增长1.7%,连续五年低于全球经济增速,这是几十年没有发生的情况;联合国贸发组织预计,今年跨国投资下降10-15%。第二个特点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分化,应对经济下行的政策空间有限。欧盟、日本等国实施的极度宽松货币政策并未明显促进消费和提升通胀率,今年采取负利率货币政策的国家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以上。随着三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加快,美联储年内加息则是大概率事件,而新兴经济体持续面临资本外流、货币贬值的压力。第三个特点是,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抬头,发达经济体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增多,多边贸易体制发展面临瓶颈。WTO报告,2015年10月至今年6月,20国集团实施了145项新的贸易限制措施,平均每月21项。英国脱欧和美国总统大选都将改变全球贸易和投资一体化、劳动力流动和移民等重要制度安排,使全球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更为困难。此外,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大、金融市场敏感震荡,地缘政治风险加剧,恐怖袭击频发等都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从国内看,中国政府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为了解决经济增速变化、结构调整、动能转换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寻找平稳健康发展的答案。在供给发力、需求加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的作用下,今年前10月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在合理区间,年初预计的经济社会主要目标有望完成,为“十三五”良好开局打下基础。
       今年以来经济运行的突出特点是“稳”。一是经济下行的趋势缓中趋稳。GDP增长连续三个季度6.7%;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都比上半年略有回升;就业和物价形势也比较稳,31个大城市调查失业率4.98%,CPI上涨2.0%;以美元计价的外贸进出口下降7.5%,比上半年收窄1.5个百分点。几个先行指标也有所改善。PPI结束了54个月的下降态势,9月上涨0.1%,10月上涨1.2%;1-10月发电量增加4.2%,10月增7.1%;货运量增长3.5%;工业企业利润增长8.4%,其中三季度增长12.5%。
       二是是结构调整稳中有进。发展新动能快速成长,今年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长6%,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0.5%和10.1%。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73.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54.1%。坚持创新发展驱动,前8个月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产量分别增长84%、33%和17.9%。全国新登记企业增长28.9%。
       三是开放型经济稳步提升。“一带一路”战略顺利推进,已累计与43个国家和国际贸易组织签署合作备忘录或协议。在全国范围实施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新设辽宁等7个自贸试验区。中国正在由货物出口大国发展为对外投资大国,今年1-9月对外非金融直接投资1342亿美元,同比增长53%。人民币10月1日正式被纳入SDR货币篮子,增强了全球储备货币的稳定性。G20峰会成功召开,中国主导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理念赢得广泛共识。
       同时中国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巩固,稳中承压,进中有难。一是稳增长难。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长受到制约,1-10月仅增长2.9%,10月回升到5.9%。二是经济走势分化严重,地区平衡发展难。区域间经济、产业、房地产等分化严重,需要大力度的结构性调整。与此同时,经济下行压力和低利率环境下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房地产和资产泡沫限制货币进一步扩张,实体经济困难与资金脱实向虚矛盾交织,金融、债务潜在风险上升。
       总的来看,上述困难和问题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还在持续,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冲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应该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总需求不足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支撑动力依然不足,经济企稳趋好的可持续性不强,持续惯性回落的风险仍然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任重道远。
       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中国政府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扣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的阶段特征,以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以结构优化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长期的工作重点是通过深化改革,增加有效制度供给。
       在去产能方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1.5亿吨,用3-5年时间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的目标。中央财政设立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去产能过程中的职工安置,推动重点企业兼并重组。前三季度完成钢铁、煤炭去产能年度任务的80%以上。
       在去杠杆方面,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及《关于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的指导意见》,通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有序开展市场化银行债权转股权、依法依规实施企业破产、积极发展股权融资等途径,平稳有序地降低企业杠杆率。
       在去库存方面,通过降房贷首付比例、降低交易环节税负、完善住房用地供应政策等,推动房地产库存压力大的城市激活有效住房需求,商品房待售面积已连续6个月减少。
       在降成本方面,合理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取消减免一批政府性基金。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2015年以来5次降息,累计降低利率1.25个百分点;4次降准,一次定向降准,释放了流动性。合理降低企业人工成本,降低企业社保缴费,阶段性适当降低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前8个月企业财务成本下降6.2%,其中利息支出下降8.3%。
       在补短板方面,脱贫攻坚、灾后水利薄弱环节和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软硬基础设施等短板领域建设加快,农业、水利、生态、教育、卫生等领域投资增速均在20%以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是改革,核心是体制机制创新,最终目标是通过深化改革培育中国经济增长新机制、新动能。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带来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增速进入换挡调整期,增速从2010年的10.4%一路下行到今年的6.7%。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需求刺激政策,增发货币、降息降准、增加公共投资,但传统增长动力正在衰退,需求侧调控政策的效应不断递减,高投资、高消耗、高出口拉动经济的旧模式不可持续。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既有国际因素、周期性因素,也有供求结构性失衡的因素,而供给侧的最大问题,正是制度供给不足,束缚了实体经济的创新动力,导致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增长率不断降低。为了保持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改革为根本手段,清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合理配置的体制障碍,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新的可持续的增长动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近期的结构性改革是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但其远期的目标则应是按目标导向的原则,在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快建立更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期任务要避免行政化、部门化、碎片化的倾向,坚持依靠市场、靠创新、靠竞争的力量。另一方面,要不忘初心,一些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市场化改革决不能放松,如国有企业、财税金融、价格体制、土地制度、社会保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改革必须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加快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认真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一切行政垄断,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界定中央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紧紧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打通“三块地”改革试点,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等等。这类目标导向的改革必须尽快取得突破和实质性进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和社会实践。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动的是既得利益,必须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拓创新。新时期的改革还要坚持依法治国,使各项改革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这次论坛聚焦市场公平竞争与反垄断,是关系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确立和正常运行的重大课题。希望听到国内外专家的真知灼见,为中国改革和转型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