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主办的“2016中国改革论坛”于12月4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企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尹援平出席并演讲。她汇报了课题“去产能与结构调整”相关成果,她表示,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这是当今企业真正走出产能过剩困境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调研中非常有共识,尽管企业提了很多困难问题,但是坚定从改革入手,这是大家有共识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宋晓梧部长、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下午好。我们承担的课题是“去产能与结构调整”分论坛,我们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企业管理科学基金会共同承担了这个课题,这个课题主要注重于围绕着企业去产能,在开展时政性研究下了一些功夫,从8月到11月,这四个月去了7个省市,组织了7场座谈会,主要参加有企业、行业协会和部分政府的官员,一共有15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来自钢铁、煤炭、水泥、化工、纺织、重型机械、造船等行业。当然这些行业的选择都是跟去产能有直接关系的,各地的企联非常配合,特别是在上海座谈会开的很成功,接下来我要和大家汇报这个内容。
我今天汇报的内容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对产能过剩的认识,分析产能过剩的原因。二是企业在化解产能过剩中采取的主要措施。三是困难和问题。四是建议。对第一个问题,我想简单说,各位专家像迟福林都是我敬佩的专家,分析原因,我就不在这儿多说了,就点一下题目或者重点跟大家说一下。
一、对产能过剩的认识
第一,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导致过度投资。过去36年当中,投资成为拉动GDP增长的最主要的动力,从投资主要产业领域来看,主要流向机械、制造业、房地产,年均投资增速分别为25%到24%。拉动了钢铁、电力、煤炭等等,这些传统基础产业的大量投资和迅猛发展,使这些行业的产能快速扩张。
第二,市场经济成熟度不高导致产能盲目扩大。
第三,国家调控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产能过剩无法得到有效遏制。这里面,我们讲到09年国务院发了38号文,刚才刘所长又提到一个文件是国发34号文,我觉得文件都确实提的比较早,也要求很全,但实际在执行当中,政策效果是大打折扣,至使调控措施不到位,查处力度不够,产生了重审批、轻监管,重制度、轻执行等不良倾向,甚至发生了控制住了守法合规企业,而放任了违法违规建设企业的“怪现象”。
第四,企业投资行为的跟风性,加大了产能波动。这里面也提到了十年来房地产的繁荣以及高铁为代表的大规模基建投资,极大刺激了钢铁、建材、工程机械以及煤炭、有色等能源资源企业的投资,促使这些行业产能迅速扩张,并带动各产业上下游企业的产能扩张。
第五,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存在主客观的障碍。很多的企业或者是很多人认为,十八大也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还有机会吧,很多企业其实很困难,但也是都想着不退、一些濒临破产的企业也处于稳定财税基础,保护就业等等,尽量维持企业的生存,减少了产能的正常淘汰,甚至让“僵尸企业”僵而不死。
第六,下游消费结构未作升级换代调整,承接上游产能能力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产能基本处于严重过剩的状态,而高精尖产品则供不应求。
二、企业在化解产能中采取的有效措施
我们召开了七个座谈会,大家对当前过剩产能其实有很多的看法,企业可能有不同角度、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看法和建议,我们在这里汇报一下有哪些措施。总的来讲,我们通过这些座谈会和企业深度调研,都是按照政府提出的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实现过剩产能的有效化解。
四个方面:一是压减产能产量,加快淘汰低效无效落后产能。压减产能产量是化解过剩产能最直接和见效最快的途径,目前各地企业大都都能按照当地政府“去产能”的目标任务平稳压减产能产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到各地区,各地政府有明确的跟工信部配合,对企业有指标,这也是政府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们说要彻底化解过剩产能,关键是的淘汰落后产能,调研中企业也反映,各地本着应退尽退的原则,让低效、无效和粗放型低水平的生产能力、附加值低的产品,尤其是能耗高、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彻底退出市场。从解决“僵尸企业”入手,通过关停并转与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加快清理退出。
我们这里也举了上海电气集团,通过清算注销、吸收合并等方式,由初期的1千余户,减少到期末的200户。二是妥善安置分流下岗职工,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分不开了,企业和老板、员工是双向的,综合企业的做法,有五种。一是企业内部退养买断,提供离职津贴等方式。二是与政府合作,为下岗职工提供阶段性公共服务就业机会。三是企业或政府提供再就业培训。四是企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五是建立高等教育及职业培训长效机制。
我们在报告中也列举了“徐矿”的例子,“徐矿”在处理员工分流机制方面也是很有一套成熟的做法。在改革创新与转型升级中走出产能过剩的困境。这个问题实际上跟刚才两位领导谈的是一致的,产能过剩问题说到底是结构性问题,是产业结构供需结构失衡造成的,化解过剩产能,企业不仅要做好去的工作,更要在补上下功夫,也就是既要瘦身,也要强身健体,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的方向,企业要补的就是改革创新、转型升级,这是当今企业真正走出产能过剩困境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我们在调研中,觉得还是非常有共识的,尽管企业提了很多困难问题,但是坚定从改革入手,这是大家有共识的。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很多的企业就是这么做的,特别是我们在上海的座谈会,上海企联和有关的政府部门参加了座谈会,来了20几位,做了充分的准备,都有文字稿,我们都收上来了,详细听取了上海纺织集团转型调整的经验、做法和启示,这里面不细说了,纺织业的改革实际上上海纺织从90年代中期就开始调整,进入长达20多年的调整期,最后员工总数从55.16万下降为到2015年2万人,纱锭总数从256.2万枚,下降到21.7万枚。但是营业收入和利润压锭1998年是232亿元,利润是3亿元,但到2015年上升到461亿元和10亿元。
所以,我们觉得上海纺织走出一条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科技与时尚高端的纺织之路。上海纺织集团的转型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有三条:一是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二是向科技加时尚转型调整。三是把握三个着力点,新市场加新产业,加新模式。
通过上海纺织,也是去产能和转型的过程,我们更加认识到,实际上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或者是今天谈的“去产能”是中期目标,是渐进式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四是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产能输出,跟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认为是为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机遇,也为“去产能”提供了空间和条件。我们在报告里面也列举了徐工集团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也是很成功,全资收购荷兰的AMAC公司,包括德国的FT公司等等,也很成功。
三、企业在化解产能过剩中的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化解产能过剩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过程复杂,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面临很大的压力,在这里我们把企业反映的比较突出的普遍的问题、困难和问题给大家呈现出来,第一说一下企业认为的困难。
一是员工安置难度大。其实刚才刘燕斌所长谈的非常到位,一是安置成本高。二是员工分流再就业难度大。三是安置资金不足,这里面列举了京煤集团,还有徐矿、山东能源都有不同的案例。二是债务清偿难。三是资产处置难。资产处置难,我们在七个座谈会,企业反映都是比较强烈,潍柴动力、山东能源,有一些设备已经将闲置报废,但即便能变现部分设备,但会出现很大的减值缩水,由此带来了资产损失,如果无法处置消化,将给企业的整体的利益造成严重的影响,他们认为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棘手的。四是融资难。
二是化解产能过程中的遇到的主要问题,十八大提出了问题导向,所以想把重点放在企业认为的问题上。一是市场不规范,淘汰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化解过剩产能的实际效果能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关键是看是否能够发挥好市场内在的调解机制,能否监管到位,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能否把化解过剩产能变为优胜劣汰的过程。上海的座谈会,宝钢有两位负责任,一个是副总还有一个是专门研究过剩产能的副总,他就讲政府现在采取的“雷霆”手段,把这个分指标,比如这几年多少多少,他认为是好的,可以立竿见影。
但是,如果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有时就会把先进产能一同去掉,甚至给落后产能腾出了空间。他举了例子,今年1至7月,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主要是307家合规企业,同比减产760万吨,减幅2.07%,而小企业和部分地条钢企业,当时有几个企业都提到,他们却增加了535万吨,增幅近2%,这表明大量落后违规的产能并没有化解掉,钢材价格稍有回升就会死灰复燃。闲置的无效产能为地方政府“去产能”工作提供了缓冲的空间,实际上目前压减产能多为无效产能,比如国家要去除的4500万吨钢材,有73.5%的产能已经处于停产状态,仅有21%的产能仍在正常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无效产能的相关设备已经停止运转,但并没有彻底拆除,因为这些闲置的无效产能不仅为地方政府顺利完成“去产能”任务提供“保障”,而且可能在市场转暖时将这些无效产能激活,包括宝钢一些大钢厂也都提出这个例子。最后一个是企业办社会问题加重了企业负担。
四、企业对化解过剩产能的建议
归纳了九条带有共性的,还有一些企业在谈的过程当中很激烈,我们觉得有点偏,不好在会上说。我们归纳了几条带有共性的建议。
一是依法依规,利用综合标准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做到标本兼治。在化解产能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能耗,环保质量、安全、技术、产能政策、强制性标准。从能耗限额、污染物排放限值、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方面入手,强制清理退出不达标的产能,力求有效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行业准入门槛的作用,以及价格机制的调控作用。
二是构建有综合性调控能力的政策约束机制在治标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行业治理,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一方面是加强对新建、再建项目的监管,因为有的时候这边已经停了,那边还新建,所以就很着急。有效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控制住过剩产能增长的源头,另一方面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倒逼落后的产能,主动退出。特别是对违规产能要加大清除力度,比如钢铁的行业的地条钢,就属于违规产能,目前我们据有关资料预测,目前市场至少潜存8000万吨的地条钢产能。
减少行政干预,多用市场手段促进产能有序退出,这里面讲的“去产能”,就是政府应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促进各行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减少直接的行政干预,各行业协同作用,我们在湖南开会的时候,企业和企业之间跨地区之间就谈了,我们就自我消化,企业之间有一些合同就消化了,比如一些项目的合作、合并,还是有的。当然我们在讨论当中的共性,政府和市场形成合力,特别是刚才刘院长讲的。更多的,包括奖补资金也好,最后还是得企业自己去解决,又得政府的作用、又得市场的作用,相结合,同时还有法律的手段。
三是明确压减产能对象,避免“一刀切”。“一刀切”这句话,七个座谈会每个企业都谈到了,应对产能过剩企业开展拉网式普查,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各行业的标准分类处置明确整改、转型升级、淘汰清单,将违规企业、“僵尸企业”未在工信部、发改委备案的企业作为优先“去产能”的对象,加快清理环保能耗安全不达标企业的产能,尤其是已经责令关停但仍在运行的落后产能。
同时也要避免一刀切式的“去产能”,应按标准核实确定哪些属于先进产能和具有特殊功能的产能,比如用于军事装备、航天领域、核电领域的特殊钢,以及用于处理城市垃圾的水泥窑等,这个是在四川,当时讲这个的那个企业的意思,也是被“去产能”的对象,但实际上承担了城市的污染的很多义务,就很反对,这种后来我们也觉得在理,就列在里面了。这应该给予财政和金融的支持。
四是采取可行措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这里面讲到了可以借鉴美国当年的经验,以市场机制作为调节手段,通过企业破产重组消化钢铁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我们也举了美国的钢铁城,新匹斯堡,上午有领导讲到这个问题了,我们在这个报告里也提了这么一段。
五是采取各类补偿优惠措施,减轻企业压力,“去产能”产业大都生产经营困难,生存压力巨大,因此国家除已经落后奖补政策以外,还应该研究实施多种补偿优惠措施,减轻企业的压力,这里也列举了在职工安置和再就业方面可以采取五个建议,这里面就不先细说了。
六是在资产债务处理方面给予“去产能”更大的支持,资产债务处理问题一直是“去产能”企业的痛点,很多企业建议在政策措施上给予“去产能”产业更大的支持。一是出台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二是资产核销,三是落实债转股实施方案等建议。
七是对走出去、对外输出产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加强海外项目的金融信贷支持,改善投融资审批流程等六点。报告里都印了就不再详说。
八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服务支持力度。希望政府在完善信息服务平台、有关法律法规解析、大数据分享发布,指导企业产业对接,人员安置等方面加大服务支持力度。
九是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企业组织的独特作用。从我们企联角度提的建议,因为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机构,在调研、监督、评估相对独立,在化解产能过剩中对企业情况比较熟悉。我们企联开会,企业敢讲实话,政府去了有的时候不敢讲实话,包括去年企联承担了银行银企收费问题,也是带队出去,最后开始人家不讲,后来分开,企业和政府分开,企业就讲了。我们对企业情况比较熟悉,反映问题尽量客观,也不能偏听,企业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谈,我们尽可能了解更全一些,向有关政府反映更真实的问题。
总之,这次去产能问题能目的如期完成,通过调研特别强调能不能按质量的问题,我们认为不仅关系到各产能过剩行业能不能走出发展的困境,更关系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不能顺利推进,能不能解决我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也是我们调研中了解到企业的真实情况和真诚的心声,希望对大家有所收益。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省略了很多案例,我们将在最终稿子当中把有一些案例完善,特别是今天提供的印的稿件,因为比较急,有很多有重复的,还有很多许多改进不足的地方,听取各位专家意见以后,我们再修改完善,与其他两个课题组按时完成任务。我的汇报就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