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学者观点 > 本会研究员专栏 > 迟福林

迟福林:青年是决定改革开放的力量

时间:2023-05-08 15:12 来源:海南日报

  近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新书《亲历改革——与青年谈改革开放》正式出版。“五四”青年节期间,海南日报记者围绕此书对迟福林进行访谈,并将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缘起

  记者:为何会写一本专门面向青年的有关改革开放的书?

  迟福林: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也是我从事改革研究的第40个年头。作为亲历改革开放全过程、为建言改革而奋斗了40年的过来人,每当回顾起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历程,都心潮澎湃。说实话,这是我用的时间最长、花费的精力最多形成的一本书。从去年初到国庆假期,用了大半年时间,并且数十次与同事们讨论。

  为什么自己最熟悉的内容却要用这么长的时间、花这么大的精力完成?如何让青年人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如何使得未来的改革符合他们的期望值和坐标系,如何使得青年自觉地融入改革开放事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之问。这本书是面向青年人的,按照出版社的要求,要让读者看得懂;既要以自己的亲历讲改革开放,又要客观反映改革开放的历程。这两条,看似简单,真正动笔写下来真的有一定难度。当然,更难的还是如何把历史与现实相融合,既要客观反映历史,又要符合现实需求。但是,这项工作又特别有意义。在回顾历史中寻找前进的方向感,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是我们这代人的一份责任。

  意义

  记者:现如今,您认为当代青年学习改革开放史的意义在哪里?

  迟福林:这本新书出版以后,这两个月我受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作了讲座。我都给学生讲起一个吃发了霉的花生米的故事。20世纪70年代,我在部队的时候,几个干事弄了点花生米,是发了霉的花生米,把它用热水烫一下,从卫生队要了一点医用酒精,茶缸子装点油炸花生米,喝小酒,感到很香。那个年代,谁家请客吃饭能上一盘花生米很不容易,一个家庭一年可能就供应半斤八两。

  青年学生不解,那么多的花生米叫谁吃了?那个年代为什么吃不上花生米?2018年,我给52个博士生上课,我也在学生中作了一个调研,52人没有一人说对的。主要有三种答案:一是榨油了,二是受灾了,三是出口了。他们不了解,在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下,花生米是被严格限制种植面积的。我亲历了从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这一伟大变革,感到这真的是一件并非容易的事情。

  这个故事,使我感觉到加强对青年人改革开放史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今天的中国更迫切需要“强国一代”,今天的中国青年有着更强烈的自豪感。比起先辈,他们生活条件优渥,他们所见所闻广博,他们信息接收更与国际接轨。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未来中国在全球竞争地位的提升,要靠青年。尤其今天,向广大青年人客观介绍改革开放史,十分重要。

  通俗

  记者:在部分年轻人看来,改革开放史相对枯燥,在本书中,您是用何种形式让青年觉得改革开放史通俗耐读的?

  迟福林:怎么客观地而又通俗易懂地让青年人看得懂改革开放史,思前想后,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体会说起。

  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我们这一代人,亲身感受到国家的历史性变迁,对改革开放有着特殊的情感。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40年时间里,我的追求与目标就是4个字——“改革开放”。

  1984年,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选择投身改革开放研究;1986年被抽调到中央机关从事改革研究;1987年底,脱去穿了20年的军装,投身海南,主持省体制改革、政策研究机构的工作;1991年,又参与创办中国改革智库——中改院,专心搞改革研究,坚持32年建言改革。

  其实,我的人生选择只是我们这一代人投身改革开放的一个小小缩影。我深深体会到:“改革开放决定国家未来。”

  书中我从八个亲身经历的故事谈起,讲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改革、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对外开放、逐梦海南自由贸易港。

  寄语

  记者:改革开放已经进行45年了,为什么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迟福林:从国内看,正处于全面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奠定第二个一百年的历史节点;从国际上看,中国从大国走向强国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关键历史阶段。如果抓住未来10到15年,到2035年左右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用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就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代人的使命。尤其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抓住国内新发展阶段的重要发展机遇,关键要加快高质量发展进程,以高质量发展赢得内外主动。

  作为14亿人的大国,我国有着发展的战略纵深,不缺经济增长点,这是应对内外挑战最大的战略底气。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科技结构、能源结构、城乡结构、贸易结构还有较大的转型升级空间,蕴藏着巨大的增长潜力和动能。这既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形成中国与世界新关系的重要条件。推动结构转型,需要按照中央部署,以问题为导向,尤其要将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和国内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形成新发展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路,一条富民强国的路。

  记者:如何激励青年更好投身改革开放呢?

  迟福林:这本书的封面有一句话,“青年人是改革开放的未来”。今天,改革开放的事业已经进行了将近半个世纪。未来,扛起改革开放的事业责任,将改革进行到底,关键在于青年人。

  青年人处于大变局之中。客观地说,经过了几十年和平发展与经济快速增长,很多青年人把这当成了理所当然。一方面,有可能对正在或即将到来的变革缺乏思想准备;一方面,外部环境变化太大、太快,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我想,一方面,青年确实要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掌握历史的人,就能掌握未来。因为掌握规律就掌握未来,规律是从历史中来的。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应该对国家、对民族、对未来的发展要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感,家国情怀应该成为青年的一种精神支柱。未来世界在变、中国在变、自己发展的环境在变,青年一定要找准自己的坐标系。回想建省之初,参与研究研讨海南建立特别关税区时,我说“把这事干成了,我去卖大碗茶都有人买”,为什么?因为它会给老百姓带来好处,因为这种奉献会赢得全社会的赞许,会赢得时代的肯定,即使自己吃点亏,也非常“值”。

  我理解,理想、创新是青年人最本质的特点。本书中提出,青年是决定改革开放的力量,就在于新时代的青年有自己的理想与选择,有时代的责任感与创新性。青年人要坚信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坚定中国的高水平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个大方向;要意识到,青年在成长中抓住了机会,就能够抓住自己的发展前途;适应了趋势,尽管可能会经历曲折,但只要目标选择正确,只要坚持下来,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会从痛苦、眼泪当中找到幸福感。我相信,新一代青年人一定能担当起这一重要的历史责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