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迟福林:广东探路中国式现代化有三大优势

时间:2023-01-09 13:55 来源:南方城市智库

  当前,广东正在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广东要高水平谋划推进新阶段的工作,需要新的思路。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近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在探索现代化进程上走在全国前列。放眼未来,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广东更要争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这就要求广东充分发挥并放大自身的开放优势、改革优势、创新优势,以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实现“制造业当家”,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制度型开放,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形成广东的新担当。

  充分发挥并放大开放、改革与创新优势

  南方日报:当前,广东正在积极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路径。在改革开放40多年后的今天,广东需要何种新思路?

  迟福林:改革开放40多年来,广东在扩大开放上敢为人先,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活力和动力,这是广东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经验。正因为在改革开放上不断进步,使广东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最富有活力、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

  作为我国第一经济大省和第一人口大省,广东要争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要从基本省情出发,充分发挥并放大自身的开放优势、改革优势、创新优势,在全国率先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率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广东方案”和“广东示范”。

  第一,率先破解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作为我国的科技强省,要放大自身优势,在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空天科技、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等前沿领域加强研发布局,抢占科技创新战略制高点。

  第二,率先破解农业现代化问题。作为工业强省,率先走出一条以农业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子,为全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借鉴。

  第三,率先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发挥珠三角地区的引领作用,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将为我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第四,率先破解共同富裕难题。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更有条件在“做大蛋糕”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先富带后富的新模式。

  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南方日报:广东提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珠三角地区是主要着力点。珠三角从“杀出一条血路”到再创新路,如何才能再次领先?

  迟福林:珠三角地区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制造业,制造业发展实现由主要依靠低成本优势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的转变,涌现了华为、格力、大疆等一批创新型企业,在我国迈向智能制造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珠三角地区“制造业当家”,关键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强自立探路。

  第一,加快形成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网络,把开放创新的优势发挥好,主动融入和引领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实现科技创新赋能工业4.0,在发展数字制造上取得新突破。

  第二,实现开放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推进,推进科技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大力促进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融合贯通,推动广东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策源地,推动制造业迈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

  第三,围绕智能制造发展,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面向经济主战场,形成科技创新资源的全球布局,构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新机制。

  以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制度型开放

  南方日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是广东的重要发展机遇。广东在推动重大战略落地落实和携手港澳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湾区方面,应如何加快步伐?

  迟福林:这个重要机遇的鲜明特征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突出特点是制度型开放。服务贸易成为全球经贸规则演进的重要方向,并对制度型开放提出新的要求。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在设施硬联通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规则、标准、制度等软联通水平较低,粤港澳服务贸易发展潜力远未释放。实现大湾区高水平融合发展,重点、难点都聚焦于服务贸易。关键在于,以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推进制度型开放,尤其是在研发设计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领域,需要率先对接国际标准实现制度型开放的新突破。

  第一,制定实施精简透明的粤港澳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全面落实对港澳服务提供者的国民待遇,列明国民待遇的具体标准。

  第二,以法律、会计为重点推进大湾区服务业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对接。

  第三,以金融市场管理体制创新为重点推动大湾区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南方日报:近一段时间,深圳吸引人才工作全国瞩目。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应如何抓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机遇,不断增创人才发展新优势?

  迟福林: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广州、深圳作为我国创新型大城市,本身对各类人才就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广州、深圳等大城市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释放人才发展的红利。

  第一,围绕世界一流湾区建设,搭建科技创新开放网络,尽快建立粤港澳三地人才流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社保服务平台,让港澳人才能够更方便到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就业创业。

  第二,依托广东部分城市先进制造业发达的产业基础,制定面向港澳的制造业技术人才单向认可制度,推进生产性服务贸易项下的自由贸易。

  第三,实行粤港澳服务业资格互认转换体系,降低律师、会计、医生等专业技能人才跨境执业成本。

  第四,要把人才体制改革与制度型开放相结合,突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不拘一格用人才,形成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集聚的新格局。

  第五,加快推进科研体制管理创新,切实形成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切实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

  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形成广东新担当

  南方日报: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新阶段更需要高水平谋划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下一步广东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应有何新举措?

  迟福林:要把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作为新时代广东争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排头兵的重大任务,在服务国家大局中形成广东的新担当。

  第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制度型开放先行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

  第二,在全国率先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加快服务业领域与高水平国际规则对接;主动对接全球高水平经贸规则;强化财产权与知识产权保护,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与创新活力等。

  第三,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工业化。通过综合改革的方式推进制度集成创新,以形成完善的农业工业化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成城乡一体化的要素有序流动格局;支持科技机构面向农业提供服务;健全发达地区对农村的产业帮扶机制。

  第四,以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探索实现共同富裕新路径。关键是发挥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粤东西北地区,形成协同互补发展态势,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例如,打造湛江与海南相向而行先行区,与海南共建广东·海南(徐闻)特别合作区,破解雷州半岛发展难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