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一、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之路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首先是积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到二〇三五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从国际上看,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碳排放已经达峰并进入下降通道,而我国从发展阶段和发展进程看,碳排放还处在增长阶段。我国实现碳达峰只有7年多一点时间,从碳达峰目标到碳中和目标之间只有30年的时间,可以说面临着非常艰巨的任务。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中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在节能减排方面作出巨大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两年,“双碳”工作开局良好,各方面进展好于预期。但任重道远,必须继续以积极的认识和实践,毫不动摇地推进相关工作。“积极”的重点概括起来在六个方面。
一是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关部署落实。《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个顶层设计文件构成,明确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这是“1”。“N”是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及重点支撑保障方案等三个方面。重点领域包括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重点行业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支撑保障包括科技支撑、财政支持、统计核算、人才培养等。此外,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对碳达峰碳中和进行综合评价和考核。
二是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推动新旧能源有序替代,牢牢守住国家能源安全底线,有效保障能源安全。
三是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推进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
四是积极推进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加大力度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倡导绿色出行。
五是积极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六是积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强化“双碳”领域人才培养,加强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此外,要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农业、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事关中国式现代化,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事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要毫不动摇、坚持不懈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正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这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二、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统筹考虑、有序进行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和力度。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实属不易。这是一场硬仗,是一项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从国际上看,乌克兰局势加剧了国际能源市场供需失衡,部分欧洲国家开始重启煤电,全球“双碳”进程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立足客观实际,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久久为功,规避风险、应对挑战,统筹考虑碳达峰碳中和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既要积极,更要稳妥。总的讲,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降碳和安全,破和立,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等多方面多维度关系。概括起来,重点处理好是三方面关系。
一是处理好发展和减排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自然会有大量的碳排放。但不能因为强调发展就不考虑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同样,不能因为强调减少碳排放就不发展、放慢发展或牺牲发展。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主观主义、行政命令为达峰而达峰、为大幅压指标而搞“碳冲锋”,运动式“减碳”,简单粗暴“一刀切”拉闸限电、关停企业等等都影响和伤害发展,不是我们所要的减排,也背离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初衷和目标。妥善处理发展和减排的关系,要坚持统筹谋划,在降碳的同时确保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确保群众正常生活。
二是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就是全局,就是大局。局部必须服从整体。国家管全局,负责总体。在国家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着力建立完善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绿色低碳发展制度体系。同时,要充分考虑局部的利益和诉求,有效激发局部内生动力,使局部遵循“各尽所能”和“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两个基本原则。既要增强全国一盘棋意识,加强政策措施和减碳行动的衔接协调,确保形成合力;又要充分考虑局部差异,根据每个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产业布局状况等实际情况,分类分层次精准施策并确定符合实际的目标和时间进度。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从局部看,必然是有先有后,一些地方因条件较好可能会率先达峰。不同的地方采取的减排路径、达峰的时间节点等也会有差别。所以,要推进差别化、包容式的协调发展和协调减排。那种自上而下、层层分解任务并强制推行的行政手段绝不可取,也不能相互攀比,急于求成,不能不切实际、盲目压缩碳达峰碳中和时间。
三是处理好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的关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统筹考虑、系统谋划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既要制定远景目标和中长期规划,又要妥善安排阶段性短期目标。中长远规划发挥引领作用,短期目标有利于解决一个个具体实际问题。短期目标的落实和中长期目标的追求不能脱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积小胜为大胜;又要放眼长远,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乃至从国际角度整体考虑和设计。这样才能把握好先达峰后中和的节奏和力度,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持续发力。
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总方针是稳中求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也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既积极更要稳妥。
三、深化改革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不竭动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实现“双碳”,意味着全面重塑我国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因此,“双碳”不再是气候变化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触及权力利益及其格局调整的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先立后破,立什么,破什么,必须靠改革。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从根本上积极稳妥解决“双碳”问题的关键一招。
党的二十大把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实现“双碳”先立后破的改革,就是要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具体讲,先立后破的改革,要把握三个方面:
(一)把握好“先立后破”的改革方向。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构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体系,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双碳“治理体系。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双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夯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的督察、综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升治理效能。
(二)把握好“先立后破”的改革着力点。改革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重点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处理好的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核心问题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重在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关系,是大国经济治理的一个难题。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先立后破”的角度看,重在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与事权上的划分;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调配;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调动;建立统一大市场与打破市场地域分割封锁等方面关系。中央主要搞好顶层设计和全局性部署,地方主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明确责任推动落实。要处理好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和高效有序落实的关系,建立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联动机制。
(三)聚焦“先立后破”的改革重点任务。要推动落实以下重点任务:一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结构转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和更具包容性、灵活性、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电力市场。二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三是深化市场与监管机制改革,全面提升市场主体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构建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市场体系;加强碳中和监管机制改革建设,创新碳排放考核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落实,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四是深化相关立法进程和标准体系建设改革,强化“双碳”目标约束和相关制度法治化保障,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加快建立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实施配额有偿分配,出台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政策等,引导绿色低碳转型。
四、高水平开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毫无疑问也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视屏致辞中也强调,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始终走开放之路。
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充分融入国际国内两个循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经济全球化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解决气候变化、“双碳”问题,不可能关起门来进行,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不断加强、加深国际交流合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适应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二是加强对话交流,把握解决气候变化、“双碳”问题的国际话语权。去年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就《巴黎协定》实施细则达成共识,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刚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中国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表明,开放交流,积极与各方沟通的情况下,才能让世界读懂并接受在气候变化、碳达峰碳中和方面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才能为全球实现《巴黎协定》规定的目标注入强大动力,维护中国的主渠道地位,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三是加强磋商谈判,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参与全球治理,必须以积极的开放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和国际规则制定,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在履行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义务的同时,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切实维护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深化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扎实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四是加强商务往来,共享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市场商机。中国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企业,尤其跨国公司提供了巨大商机。中国是个大市场,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有利于中外各类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合作空间,挖掘合作潜力,携手开拓市场,实现合作共赢。首先是引进与开发低碳、零碳、负碳先进技术的商机;其次是绿色低碳贸易与投资的商机;再次是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商机。中国也是履行国际义务的大国,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努力也在全球范围创造出巨大商机。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新方向,提供了新遵循。也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揭开了新的一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先立后破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就一定能把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部署贯彻好落实好。
(本文系作者11月7日在第五届进博会主场馆举办的第二届碳中和国际实践大会发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