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赵艾:应对百年大变局 “一带一路“开新局

时间:2022-09-07 10:32

  九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热情参与,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包容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面对百年变局、全球疫情、极端气候特别是乌克兰局势,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等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共建“一带一路”遇到了可以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考验。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一、共建“一带一路”面对新的时代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当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给人类提出了必须严肃对待的挑战。

  对待挑战须认清时代主题。我们分析国际经济政治大势,制定改革开放大政方针乃至处理国际经济政治关系的总体决策依据,就是对世界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多年来,我们一向认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时代主题。这也是九年前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时的一个基本判断。“和平”是对国际政治关系特别是地缘政治平衡的基本判断,“发展”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判断。

  当今世界时代主题有无变化,如果发生变化,新的时代主题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既影响对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基本判断,也直接影响到对共建“一带一路”未来走势的思考与认识。从全球视野观察和分析,一系列问题表明,和平与发展,这个多年的时代主题已悄悄发生了变化。地缘政治冲突特别是大国博弈加速演进,新冷战抬头,选边站结盟;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特别是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极端气候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地频发;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全球性暴涨,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加剧及对外传导,可能岀现的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等,尖锐地摆在世界各国,也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面前。

  现在的时代主题或许可表述为“冲突与脱钩”。政治上虽然尚未爆发世界大战,但乌克兰局势对现有世界经济政治体系的冲击及其连锁反应,全球整体和平局面已经改变。经济上特别是单边主义,保守主义,制裁、遏制、脱钩已越来越明显,经济多极化、全球化出现了危机。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比过去几年的任何时候都严峻地摆在共建“一带一路”面前。如果时代主题已经或正在由“和平与发展”演化为“冲突与脱钩”,共建“一带一路”如何应变,在挑战与考验中化危为机,于变局、乱局中开新局、胜局,需要深度思考并进行新的战略考量。

  二、面对挑战和考验打造“信任之路”

  “一带一路”应该也必须是“信任之路”。我们常说,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又提出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维护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还提岀“减贫之路”“数字之路”“廉洁之路”等等。都非常具有针对性,都对。进一步分析,所有这些“路”都不能缺少信任,都必须是“信任之路”。离了信任,任何“路”都难建、难行。特别是面对时代主题之变,应对各种冲击、挑战和考验,维护“共商、共建、共享”的稳定性,保持“五通”持续畅通,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凝聚力,“信任”就更为重要。当今世界,信任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稀缺资源和奢侈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只有在信任的基础上才能构建起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

  打造“信任之路”,要有“破”有“立”,破立结合。“破”是破解信任赤字。信任赤字是目前全球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2019年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出席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提出要“坚持互商互谅,破解信任赤字”。同年的11月14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巴西利亚会晤公开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令人担忧的是,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愈演愈烈,治理赤字、发展赤字、信任赤字有增无减,世界经济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上升。在2021年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再次强调,人类社会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无减,实现普遍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再次提到信任赤字问题。从哲学角度看,国际间由于意识形态差异、社会制度不同和利益矛盾纠葛等,不信任是绝对的,信任是相对的。但要和平、要发展,信任又必须是绝对的。和平与发展的大厦不可能建立在不信任的“信任赤字”地基上。破解、消除信任赤字,关键在于尊重,尊重关切、管控分歧、凝聚共识、求同存异。信任的基础是尊重,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减少猜疑,赢得信任。那种唯我独尊、赢者通吃、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做法,只会破坏信任。共建“一带一路”就是秉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政,不以强凌弱,不搞强加于人。

  “立”是立规矩、建机制。就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建立并坚守“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准则。敬畏规则、恪守规则,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多年来,我们积极践行在国际社会上作出的每项承诺,认真兑现与国际组织和他国缔结的各种合约条款,对非洲的援助、对联合国的承诺、对欠发达地区的帮助、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支援等。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如果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必然不会赢得信任。有的国家频频发生撕毁合约等破坏信任的事情,不但降低自己的可信度,破坏各个国家之间的信任基础,而且加剧全球“信任赤字”。中国尊重联合国的崇高地位,严格按照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办事,遵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在国际规则上主持公道,反对无端的欺凌和压榨,尽力保护小国、弱国的权利和利益,坚决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赢得了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世界多数国家的尊敬和信任。

  打造“信任之路”,重在包容。包容需要沟通交流、加强对话并形成机制。交流是理解的基础,沟通是共识的桥梁,增进信任必须加强彼此沟通理解。以交流、交往破解对抗、以交心、理解增进互信。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的国家将近150个。每个国家不同的特点孕育出不同的历史、文化、风俗和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如何做到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关键在于相互包容、和而不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增进互信的基石。因此,新形势下,面对挑战和考验,要继续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多渠道对话交往机制和平台,加强沟通、交流、协商,减少分歧,消除误会,增进互信,建设更紧密的伙伴关系。

  三、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重在深化务实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是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2021年11月初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11月19日召开的第三次推进“一带一路”工作座谈会精神,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统筹考虑构建新发展格局、高水平开放与共建“一带一路”,重点是深化务实合作。

  (一)深化务实合作,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贯穿到“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开辟国际合作新空间。

  (二)深化务实合作,必须融入高水平开放全局。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实行了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推动开放从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管理、标准对接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形成了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新格局,推动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一带一路”务实合作要有利于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产能合作,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三)深化务实合作,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也是深化“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的根本推动力。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使务实合作更有可持续性。

  (四)深化务实合作,必须加强安全保障,扎牢风险防控网络。要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的抗疫国际合作,继续向共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总之,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在深化务实合作中,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的“一带一路”。

  (根据作者2022年9月3日在第四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