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赵艾:深化中欧经贸合作中企业和企业家的使命

时间:2022-05-07 14:28

  中欧经贸合作非常重要。作为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两大经济体、两大市场经贸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欧双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影响全球经济稳定、繁荣和发展。但一个时期以来一个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是,中欧经贸合作正面临近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危机。如何应对挑战,化危为机,中欧企业和企业家应有使命担当,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欧经贸合作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活力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欧经贸合作取得双赢的巨大成就。 几十年来,虽然问题不少,摩擦时有发生,但中欧双方坚持对话沟通,增进互信,求同存异,管控分歧,共同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总体趋势和基本面一直看好。《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之后,虽种种原因,谈成的大事未开花结果,但由于双方经济互补性较强,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多年经贸往来密切,经贸合作潜力大、前景看好,因此去年以来,中欧经济关系在挑战中实现新发展,中欧贸易合作在困难中取得新成果。

  从经贸总量看,互为“大户”。过去15年,欧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21年,中欧货物贸易额达828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与欧盟进出口1.31万亿元,增长10.2%,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13.9%。其中,出口8649.3亿元,增长21%,进口4474.2亿元,下降6%。

  从贸易结构看,持续优化。航空航天、生物、光电、电子、材料等领域的贸易增速超过了30%。中国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占比提高。2022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5456.2亿元,增长16.6%,占对欧盟出口的63.1%,其中,出口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分别增长3.8倍、1.4倍和66.2%。同期,对欧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1422.5亿元,增长10.2%。中国自欧盟进口部分消费品保持增长态势,2022年一季度,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箱包、乘用车和服装等进口分别增长11.9%、6.6%、4.6%和3.6%。

  从国别情况看,增势良好。德国多年一直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一大贸易国,2022年一季度中国与德国进出口3553.4亿元,增长3.5%,占与欧盟贸易规模的27.1%。一季度中国与荷兰、法国、意大利进出口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从增速上看,一季度中国与西班牙、希腊等14个欧盟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速超过两位数。

  从双向投资看,稳中有进。中欧双向投资规模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在金融、疫苗研发、新能源、电动汽车、物流等领域投资合作非常活跃。中国对欧投资保持逆势增长。中国欧盟商会调查显示,60%的受访企业计划扩大在华业务,近一半的受访企业在华利润高于全球的平均水平。2021年10月,中国欧盟商会主席表示,企业普遍看好中国市场和中国的未来前景,表示还要继续加大在有关领域的投资。

  二、中欧经贸合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百年变局特别是乌克兰局势、全球疫情特别是新一轮蔓延、极端气候特别是频发的自然灾害影响等等,中欧经贸合作受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遇到了严峻挑战。

  一是当代世界主题正在发生变化。多年来,中国一向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也是分析国际经济政治大势,制定改革开放大政方针乃至处理中欧经贸关系的总体决策依据。“和平”是对国际政治关系特别是地缘政治平衡的基本判断,“发展”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判断。面对地缘政治冲突特别是大国博弈加速演进,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特别是对产业链、供应链的冲击,极端气候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地频发、可能岀现的粮食危机等等,需要认真思考、研究一个重大问题,即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有没有变化,若有变化,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对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基本判断,也直接影响到中欧经贸合作的基本走向。从全球视野观察和分析,一系列问题表明,和平与发展,这个多年的时代主题已悄悄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主题变成什么样了呢,或许可表述为冲突与脱钩。政治上特别是地缘政治冲突,新冷战抬头,选边站结盟,改变了整体和平局面。经济上特别是单边主义,保守主义,制裁、遏制、脱钩已越来越明显,经济多极化、全球化出现了危机。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尖锐地摆在世界各大经济体面前,需要深度研判。特别是乌克兰局势对现有世界经济体系的冲击,要严防把国际经贸关系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从而引发世界金融、贸易、能源、科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领域严重危机。

  二是中欧经贸关系岀现政治化倾向。中欧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但不至于影响经贸往来和合作互利,更不应成为双方经贸合作的障碍。受中美地缘政治关系和经贸摩擦的影响,近年来,欧盟在处理中欧关系过程中鹰派主张占了上风,导致欧洲议会出现对中国的不满情绪,意识形态偏见加重,甚至在正常经贸往来中拿所谓“新疆问题”“人权问题”说事,中欧经贸问题开始政治化。《中欧全面投资协定》停摆实际上也是中欧关系变化的直接反映,这从欧盟方面愈加强调价值观问题可以看得出来。此外以反倾销、反补贴名义设置的贸易壁垒问题日益严重。在市场准入、技术转让、贸易投资环境、劳动力标准和透明度等方面对中国的偏见、怀疑、不信任也在增长。事实上,中国的发展对欧盟来说是机遇,不是挑战,更不是有些人鼓噪的“威胁”。中欧经贸关系存在分歧、矛盾并不奇怪,但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为改善中欧经贸合作的营商环境,中国多年来一直在努力并取得明显成效。目前正在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减少负面清单条目,扩大服务业等领域的开放,加快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等等。为中欧深化经贸合作打造了越来越好的基础与条件。因此,中欧经贸发展,需要增进共识和互信,从战略的高度牢牢把握中欧经贸关系大方向和主基调,防止陷入政治化的泥潭。

  三是疫情影响。目前全球疫情仍处于高位,病毒还在不断变异,疫情的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首先,疫情最为直接的影响是中欧线下正常经贸活动受到阻滞。两年多来,中欧高层岀国互访基本停止,有限的几次对话只能线上视频进行。交谈的重点也由通常的解决和处理经贸问题转到应对疫情上。原本频繁的商务往来断崖式中断,没有高层商务人员来华,也没有合作伙伴去欧洲,这意味着双方的交流了解减少,共识互信趋难,本来可有的经贸活动被推迟甚至搁置或取消。其次,受疫情影响,中欧航班减少,不仅重创旅游业、服务业,而且产业链、供应链会“掉链”。中欧两大市场经多年对接,已形成相互较强的依赖性。但受疫情影响,这种依赖性出现裂痕。有的欧洲企业开始将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离欧洲更近的地方,中国企业对欧洲市场的依赖风险也陡增。再次,疫情令中国企业赴欧投资难度加大。2020年欧洲《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条例》生效,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企业对欧投资特别是在技术领域的跨境投资难度将更大。欧洲市场对中国投资的监管和保护力度因疫情得到增强。

  三、中欧班列为深化中欧经贸合作带来生机与希望

  从2011年开行到目前为止,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5万列,运输货物近500万标箱,货值2400多亿美元。2011年开行时只有17列。2016年统一品牌时的1700多列发展到2021年的1.5万列,增长了9倍,年均增长55%。单月开行量连续23个月保持千列以上,月行千列成为常态。从重箱率看,2021年中欧班列去回程综合重箱率高位企稳,全年达到98.1%,其中,去程重箱率100%,回程重箱率95.7%。曾经存在的“空箱”问题基本解决。从平衡性看,2021年中欧班列回程去程比达到81.5%,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去回程不平衡的问题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运输时效看,疫情条件下中欧班列平均运行时间20—25天,较海运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受疫情频频反弹、海运价格高企、空运运力不足、公路口岸不畅等因素影响,海运、空运和公路运输货物持续向铁路转移,中欧班列运输市场订单大幅增长,大量货物“涌向”中欧班列。2021年,中欧班列运送货物和货值同比分别增长29%、36%。中欧班列将中国生产的防疫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欧洲国家。2021年全年运送防疫物资423万件、2.9万吨,历年累计运送防疫物资1362万件、10.5万吨,在中欧之间架起了一座防疫抗疫的“生命桥梁”。

  今年一季度,中欧班列已开行3630列、运送3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7%、9%,综合重箱率97.7%。有效保障了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欧班列以稳定、可靠、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力畅通亚欧供应链,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当然,受地缘政治冲突和目前国际供应链、产业链遇到的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中欧班列的稳定运行的确存在不少风险和隐忧。需要中欧双方共同努力,防控化解风险,转危为机。

  目前,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23个国家的180个城市。2021年较2020年增加2个国家和88个城市,通达城市数量增长了96%。中国国内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已达68个。作为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支撑,中欧班列已成为国际贸易和运输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以及各国绿色发展的带动下,中欧班列依托节能环保优势在绿色供应链中体现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也将使其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应疫情防控常态化需要,中欧班列仍将承接相当数量的防疫物资。此外,疫情影响下的“宅经济”、跨境电商等领域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进一步扩大生活快消品、汽车零配件等中欧班列传统优势货类的规模。

  总的看,中欧班列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与发展的作用与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已成为越来越受沿线国家和企业欢迎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只要中欧继续共同努力,中欧班列将成为连接中欧两大经济体、繁荣中欧两大市场的高速班列、绿色班列、数字班列、智能班列和平安班列。

  四、企业和企业家在深化中欧经贸合作中的角色至关重要

  在复杂多变的全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陡增的形势下,巩固、维护、加强、深化中欧经贸合作,政府、政策、政治家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企业、企业行为、企业家的作用尤为重要。中欧企业、企业活动、企业家应该增进互信,在经贸活动中共同维护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中欧经贸关系的走向某种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双方企业和企业家未来的共同努力。

  企业和企业家在推动中欧经贸合作中要发挥好作用,关键在于定好位。首先,企业不是政府,不能越位,充当政府角色,发挥政府作用。企业是市场主体,其创造财富,推动社会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的作用,是任何政府和任何社会组织都无法替代的。其次,企业行为不能错位,企业活动就是经贸往来,不能政治化,带上政治色彩。企业开展经贸往来和交易,按市场规则办事,不能掺杂非经济因素。再次,企业家就是企业家,在经贸活动中不能缺位,不是政府官员,不能扮演官员角色,应守好本分,维护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定责无旁贷。企业和企业家除了做好生产经营,创造更多物资财富,在依法纳税,解决就业等方面做岀更大贡献外,还应重视ESG,在绿色发展、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方面积极努力。要防止和警惕企业和企业家的行为政治化。

  中欧企业要肩负起后疫情时代中欧经贸复苏、发展的重任。疫情虽已肆虐、蔓延两年多,但全球携手抗疫的成果已经显现。疫情终将结束,后疫情时代中欧复工复产,重建产业链、供应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要求中欧企业发挥互补优势,联手推动复苏,不断拓展中欧经贸合作广度和深度,包括共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携手建立开放包容的商业环境,深化中欧第三方市场合作,挖掘新兴产业领域合作潜力,推动中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在欧中国企业在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上不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欧中企普遍认为中欧经贸合作潜力巨大,对进一步加强双方合作充满期待。目前,中国企业涉足欧洲基建、运输、能源等多个领域,在推动中欧经贸合作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携手抗击新冠疫情和助力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欧企业家们要扮演好重要角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多年了,20多年来,中欧经济深度融合,共抓发展机遇,共享合作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中欧企业家功不可没。应对中欧经贸合作面临的严峻挑战,推动中欧经贸合作行稳致远,中欧企业家使命光荣,要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继续做经济全球化的支持者、中欧经贸关系发展的推动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维护者、创新合作的引领者、绿色发展的践行者,为推动中欧经贸合作出现新局面作出新贡献。中欧企业家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欧盟提出的“全球门户”战略对接中可以大有作为。可以在抗疫、绿色、数字、金融、科技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可推进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生效进程,为中欧经贸合作,乃至为整个世界经济复苏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稳链”“续链”“强链”,持续注入稳定剂和粘合剂。

  (根据作者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及有关场合的演讲整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