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彭森:实现“稳中求进”关键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的三个事例

时间:2022-03-31 16:32

  2022年3月25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主任彭森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稳中求进”关键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持续走弱,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面对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2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2022年全国“两会”提出今年经济增长5.5%左右的目标。各部门正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和落实措施,着力构建经济增长的良好预期,为“稳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理解“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彭森指出,当前稳增长压力很大,稳定是大局但不是目的,稳是为了确保进!稳中求进,没有进,稳就沒有意义。那么如何进呢?答案很明确:改革!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市场化改革!

  彭森强调,在“十四五”时期,为解决中国发展中存在的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必须坚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彭森在讲话中为说明推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及“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举了三个例子:

  第一,王小鲁、樊纲等同志发布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研究跨度23年,出版了九份报告。旨在对过去一个时期我国各地市场化改革的总体进展情况和不同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价,衡量各地区的市场化相对进程,发现进步,找出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北京大学张维迎教授依据这份报告分析发现,中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指数排名与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高度相关、高度重合的。

  第二,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对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从理论上讲,全要素生产率是在扣除了资本、劳动、土地等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其余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因素部分。一般是指科技创新或者叫作广义技术进步因素。周教授研究发现,改革以来中国的广义技术进步因素是一个常量,每年平均的贡献在1.0%左右。而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贡献是来自于加大改革力度所释放出来的被旧体制禁锢的发展潜能。据他计算,改革形成的全要素生产率每年为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2.49%。虽然计算方法和结论可以见仁见智,但这项研究用实践数据有力地证明体制变革、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支撑作用。

  第三,去年三四季度许多地区出现了能源紧张,拉闸限电限产现象严重。原因是长期以来的市场煤、计划电模式,使部分能源产品的价格没有实现市场化定价。针对这种情况,国家有关部门一方面采取措施增产保供,同时坚持用市场化改革的手段破解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大胆推出了燃煤电力上网价格市场化的方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理顺煤电关系,很快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

  上述典型事例充分表明,当前还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用市场化改革的思路来破解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稳中求进”,还是要靠改革。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