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聚焦改革 > 政策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答记者问

时间:2022-03-23 14:11 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

  经2022年2月召开的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发改规划﹝2022﹞371号)公布。记者围绕社会关注问题,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有关负责人。

  一、2021年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下,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比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0.83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这是“十三五”以来两个城镇化率首次缩小差距。一是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市落户门槛继续降低,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基本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的落户条件有序放宽,全年又有一大批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二是常住人口享有更多更好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项目不断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位持续增加,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进一步增多,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的比例稳步提高,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要求全面落实,90.9%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三是市民化配套政策有序实施。“人地钱”挂钩政策深入实施,中央财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下达350亿元,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二、2021年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一是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得到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序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势头强劲,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发展。二是都市圈同城化建设步伐稳健。现代化都市圈稳步培育,南京、福州、成都等都市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并印发实施,都市圈内便捷通勤网络逐渐形成,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水平提升。三是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扎实推进。推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N+X”政策性文件体系落实落地,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工作稳步开展,在促进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四是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全国铁路网对2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99.1%,“八纵八横”高铁网对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率达到89.9%,城市群都市圈多层次轨道交通网和高速公路网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多层级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

  三、2021年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城市建设品质逐渐提高,治理能力不断增强。一是居民居住条件持续改善。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40个城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近100万套。二是公共服务供给更为充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出台实施,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惠及更多群众。三是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7000公里,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和污水处理率均超过9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超过99%。四是安全韧性水平逐渐提高。省、市、县三级疾控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各城市逐步建立起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排水防涝工程体系。五是社会治理能力增强。街道社区治理基础得以夯实,街道(乡镇)社会工作站超过1.5万个,社会治安防控逐步完善。

  四、2021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一年的2.56降至2.50。一是农业农村改革走深走实。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全部制发实施方案,正在加快改革探索。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全面推开“调查摸底、村庄规划、历史问题化解、确权登记”等工作。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地区土地承包经营权变更稳步进行。二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绝大多数县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建成一批城乡学校共同体。组建县域医共体超过4000个,县域内就诊率超过九成,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基本消除。三是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步伐加快。县域信息化水平稳步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超过八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逐步推开,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超过90%。四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逐步建立。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带动亿万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

  五、2022年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有哪些任务举措?

  答: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要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一是畅通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渠道,实行积分落户政策的城市要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二是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三是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开展农民工补贴性培训600万人次。四是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市民化奖励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省级财政建立市民化奖励资金,重点支持吸纳跨市域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多的城市。

  六、2022年在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方面有哪些任务举措?

  答:依托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特别是抓好超大特大城市和县城这“一大一小”的发展。一是提升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印发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健全省级统筹、中心城市牵头、周边城市协同的都市圈同城化推进机制。二是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合理控制人口密度,疏解非核心功能,完善郊区新城功能,促进多中心、多层级、组团式发展。三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重点发展,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此外,巩固特色小镇规范纠偏成果,注重质量、严控数量,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七、2022年在培育发展都市圈方面应注意那些事项?

  答: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国都市圈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各地区应尊重客观规律、立足发展阶段,科学有序推动建设。一是依托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城市逐步培育。都市圈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与周边市县密切互动进而呈现出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不具备培育条件或条件尚不成熟的地区不宜相互攀比。二是科学合理确定空间范围。都市圈形成发展有其客观规律,重要特征是城市间有密切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基本范围是1小时通勤圈。在研究确定空间范围时,应实事求是、集约高效,不宜盲目扩大。三是把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作为重要内容。注重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建立健全都市圈协同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向周边延伸、要素资源向周边流动、功能产业向周边疏解、公共服务向周边覆盖,带动周边市县共同发展,不能过多强调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八、2022年在城市建设治理方面有哪些任务举措?

  答:目前我国生活在城镇的人口已达9亿多人,今后还将继续增加。城市建设要重视“面子”、更要注重“里子”,只有“里子”基础更加牢固,“面子”才能更加靓丽。要优化城市发展理念,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打造人民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一是启动实施城市老化燃气等管道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二是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840万户老旧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更多采用市场化方式推进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和城中村。三是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严禁随意拆除老建筑、大规模迁移砍伐老树。四是强化空间治理,稳步推进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制定报国务院审批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工作规则。

  九、2022年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任务举措?

  答:我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需要在促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方面,下大气力改革探索,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一是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二是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因地制宜推动供水供气供热管网向城郊乡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建设联结城乡的冷链物流、电商平台和农贸市场网络。三是稳步推进改革试验,推进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改革探索,适时推广一批城乡融合发展典型模式。四是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十、近年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2022年有哪些任务举措?

  答: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两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重庆市、四川省和各有关部门全面推动贯彻落实工作,双城经济圈发展全面提速、建设成效初显,有力带动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一是经济增长动力强劲。2020—2021年,重庆、四川两地经济平均增速分别达5.9%、6.0%,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初显。二是“1+N”规划体系总体形成。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主要内容公开发布,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多层次轨道交通、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和方案陆续印发实施,国务院批复同意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三是协商合作机制不断健全。川渝两地4次召开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联席会议,联合办公室实体化、常态化运行,压茬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合作事项。四是标志性项目密集落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渝中线高铁获批,成渝双城直达动车客运班次日均运行超过200列次,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开港运营。五是重大功能平台加快培育。两江新区、天府新区的生产总值分别迈上和接近4000亿元台阶,西部科学城(重庆)、西部科学城(成都)正式挂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中日(成都)开放合作示范项目稳步推进。六是重点领域合作实质性推进。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链全域配套率超过80%,成立全国首个河长制跨省市联合办公室,发布210项“川渝通办”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累计办理超过600万件。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4327列、居全国首位,西部陆海新通道目的地拓展至107个国家(地区)。

  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各有关方面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是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1+N”规划体系全面实施。二是持续优化双城经济圈发展格局,推动重庆和成都转变发展方式。三是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做优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四是推动产业和创新融合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五是强化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和治理,深入开展赤水河和嘉陵江等水环境治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