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改革动态 > 本会新闻

赵艾:以“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契机 加快横琴深合区建设

在2021第三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上的演讲

时间:2021-12-23 10:22

各位嘉宾、朋友们:

  上午好!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京师“一带一路”论坛。下面围绕本次论坛主题,谈几点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须打造好“信任丝绸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2013年秋提出到现在,8年多过去了。8年多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由政治共识转化为具体行动,理念认同转化为务实成果。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共商共建共享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推动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

  面对百年变局、全球疫情和气候变化,共建“一带一路”虽仍面临重要机遇,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统筹合作和斗争、统筹存量和增量、统筹整体和重点,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

  2021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11月19日召开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对新形势下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总的看,要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共建“一带一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要加强抗疫国际合作,继续向共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这些年,我们提出要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还提出要建设健康之路、廉洁之路、数字之路、复苏之路、合作之路、增长之路等等,不断完善充实共建“一带一路”的内涵。从新形势下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建设“信任丝绸之路”至关重要。

  古往今来,小到个人,再到组织,大到国家,都必须以“信任”为本,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信任”的案例比比皆是,但失信的样本也不在少数。“信任”既是稀缺资源,也是奢侈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任既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前提,也是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任是“国际关系中最好的黏合剂”。面对百年变局、全球疫情和气候变化,后疫情时代,完善全球治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复苏,都有赖于加强“信任”,共建“信任经济”。

  打造“信任丝绸之路”当务之急是破解、消除信任赤字。信任赤字是目前全球治理存在的突出问题。破解信任赤字,关键在于尊重规则、恪守规则;在于沟通交流、加强对话;在于以诚相待、信守承诺;在于相互尊重、互商互谅。一句话,也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和关键或许在于构建人类“信任”共同体。

  二、横琴深合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新形势下做好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开发开放,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建设好横琴深合区,是深入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举措,是丰富“一国两制”实践的重大部署和新示范,是健全粤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新体制,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推动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融入国家发展全局,构建与澳门一体化高水平开放新体系的重要动力。建设好横琴深合区,对“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又为横琴深合区开发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横琴深合区是“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澳门自古以来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既有特殊的地理优势,又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是贸易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区,其法律体系、商业运作模式与一些葡语国家和地区接近甚至相通。通过横琴深合区这个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点,可以依托广东和澳门,把东亚经济圈、拉美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乃至非洲经济圈连接起来。有利于我国与包括葡萄牙在内的发达工业国家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既可以带动大湾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又能够有力推动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

  国家对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的安排,对于横琴深合区开发开放无疑也是适用的。2018年12月,国家发改委与澳门特区政府签署《关于支持澳门全面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安排》(简称《安排》)。《安排》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在宪法和澳门基本法框架下,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为指导,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围绕实现“五通”加强沟通协商,推动澳门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葡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会展、特色金融、中医药及文化创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参与和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内地与澳门互利共赢、协调发展。重点领域包括金融合作、经贸交流与合作、民心相通和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等4方面20条。粤澳合作、横琴深合区开发开放的诸多内容都体现在《安排》中。

  过去8年多,横琴、珠海乃至广东全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澳门积极响应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粤澳密切合作,在推动一批葡语国家与我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粤澳合作加强与葡语国家的贸易投资,共同开拓葡语国家市场。与葡语国家进出口商品总值2019年达1496.39亿美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虽同比下降2.98%,仍然实现1451.85亿美元。此外,澳门既协助葡萄牙、巴西等创新科技企业落户内地发展,也协助内地企业把成熟的农业科技转移至安哥拉、莫桑比克等非洲葡语国家。还比如,作为我国唯一拥有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澳门,多次组织中医药文化走向海外的活动。澳门还发行“一带一路”主题债券、加入“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在文化传播交流方面,澳门利用语言和与葡语国家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悠久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横琴深合区的开发开放,粤澳合作、共同发力,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彰显。

  三、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可以大有作为

  共建“一带一路”,政府作用固然重要,但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导向。无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还是国际经贸合作,都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商机和发展空间。企业可以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大有作为。

  中央企业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先锋队和主力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92%的央企参与到了“一带一路”建设中,其中,60%以上的央企参与股权投资,56%参与工程承包,53%参与海外并购,51%采用了BOT模式参与项目建设。央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投资设立了近1万多家企业,承担了3000多个项目,已开工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企承担的项目数占比达50%左右,合同额占比超过70%。“一带一路”建设的“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工程大都主要由央企或以央企为主建设。当然地方国企与央企密切配合,其作用不可低估,也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骨干力量。

  在中国央企(包括地方国企)主导和参与建设下,东部非洲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有了首个区域经济特区-中白工业园和轿车制造业。哈萨克斯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出海通道。东南亚因雅万高铁建设第一次有了高铁。老挝因中老铁路通车结束了“陆锁国”历史,实现了“陆联国”梦想。肯尼亚蒙内铁路建成通车后已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为当地累计提供5万个就业岗位,使东非地区货运成本下降79%,商务成本下降40%,运输时间缩减一半,极大提高蒙巴萨港口疏解效率,带动区域乃至整个非洲经济腾飞。埃塞俄比亚与吉布提的亚吉铁路成为东非首条电气化铁路。乌兹别克斯坦卡姆奇克隧道长达19公里,是中亚最长隧道,仅用900天时间即打通,解决了该国1000多万老百姓去首都要绕道别国(塔吉克斯坦)的尴尬状况。希腊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吞吐量全球排名由合作前的第93位上升到第36位,已超过德国汉堡港成为欧洲第三大港口,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1.3万个。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特别瓜达尔港建设进展顺利,已投产运营的7个能源项目,总装机340万千瓦,可满足86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柬埔寨目前70-80%的电力由中资企业运营的项目供给,中国对柬援助和投资为柬创造至少80万个就业岗位。此类可圈可点的案例还有许多。

  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满活力。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从2015年至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企业数量分别为183家、210家、181家、179家和191家。有意愿在未来三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为301家。其中,有166家愿意同时投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一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路”);62家愿意投资于“一带”,45家愿意投资于“一路”。报告还显示,从行业看,500强民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涉足基础设施、建筑施工、电气机械、钢铁、房地产、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等行业。从地域分布看,主要来自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上海等5个东部沿海省市。2019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191家企业中,有141家分布于上述省市,占当年所有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民营企业500强的73.8%。

  “一带一路”境外合作园区大都是民营企业建设和管理运营的。在沿线24个国家建设合作区82个,累计投资290亿美元,入区企业近4000家,上缴东道国税费超过2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5万个就业岗位。中白工业园、中阿(联酋)产能合作园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中埃塞东方工业园、中印尼青山工业园、中马“两国双园”(中马钦州、马中关丹)、泰中罗勇工业园、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等,都是民营企业建设、管理和运营,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走深走实,高质量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企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会给产业合作创造诸多机会,特别是第三方市场合作前景广阔。二是在发挥比较优势上可以大有可为。中国企业业拥有“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创造”的生产能力优势,再加上“中国储蓄、中国投资、中国储备”的经济实力优势,可在具备条件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大型企业,生产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三是在资源开发合作上可以大有可为。可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四是在市场开发合作上可以大有可为。从目前情况看,“一带一路”沿线不少国家产业水平不够高,市场潜力大。产业投资将推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投资合作机会。五是在合作抗疫推动经济复苏合作上可以大有作为。在抗疫物资生产、运输,疫苗研制、使用,推动复工复产、经济复苏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合作机会。

  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注意走稳走好。一是合规经营,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按国际规则办事,规范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秩序,重视工程和产品质量,履行社会责任。二是规避风险,主要是政治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等。三是诚信经营,不能无序竞争,扰乱市场秩序,互相拆台“打乱仗”,不仅守法,还要守信,树立良好形象。四是入乡随俗,充分尊重所在国当地的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五是团结协作,不能各自为战,特别是央企国企要帮带民企,民企要配合好央企国企。六是讲好中国故事,面对诋毁、指责共建“一带一路”的杂音、负面舆论,要加强正面发声力度,有效应对,讲好“丝路故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