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困境”是我们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面对的重要挑战。这类问题不少,我简单谈这样五个方面,并且重在提出问题。
一、政策供给面临“众口难调”之困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现代化,意味着将给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产品与服务供给,也意味着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治理就能够得心应手。由于社会成分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性,人们对发展期待普遍升级的同时,市场需求或利益诉求也越发多元,而基于不同立场、观念、基础和条件,许多需求体现着对立或矛盾,从不同角度看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因而,在产品、服务的供给水平与质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政府政策供给或政府治理就面临着“众口难调”或多元兼顾之难。前不久部分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继而带来的生产生活困难就反映了这种处置上的困境。其实这种状况体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推进供给侧改革要去产能、调结构,但同时企业要生存、员工要就业;城市管理要求功能分解、市容整洁,但小贩要谋生计,市民要行便利,城市也需要有活力。如何化解这种“众口难调”之困,关系到人民需求的最大满足,关系到全体人民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也关系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乡村振兴面临”成败萧何“之困
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难点和薄弱环节都在乡村,没有乡村振兴和乡村的现代化,不是真正的现代化,更不是全面的现代化。靠什么实现振兴乡村?很显然,单靠农村自身的力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城市是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具有远超过农村的巨大能量,要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过上美好的生活,从主体上说必须依靠城市发挥帮带作用。这些年我常常讲这样一个观点,即区域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农村,而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力量是城市。但事实上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是农村在竭尽全力为城市服务,大量的资源要素通过不平等的规则与制度体系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了城市,支撑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这包括提供廉价的农副产品、无偿划拨和低偿征用农村土地、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以微薄的薪酬承担城市差不多最辛苦的建设任务等等。过去几十年来农村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且两者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加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政策体系,并在推动相关改革,包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和均等化、推动土地与宅基地两种“三权分置”改革、发展规模经济等的基础上,推动城市骨干企业、先进经营模式和现代科技手段进入农村、服务农村。但我们看到的是,受利益及其他一些原因的牵制,这些改革举措提出的很早,进展状况却很不尽人意。在城市处于绝对高位的环境下,今天城市对农村仍然是虹吸效应大于辐射效应。有句话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状况在城市对农村的关系中体现地极为明显,成就农村要靠城市,但现实却是城市仍在吮吸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促进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好这个重大问题。
三、收入分配面临“劳资悬差”之困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理顺劳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低收入人群占据我国全部人口的绝大比重,且绝大部分属于普通劳动者,他们实行的是按劳取酬,而高收入群体则相当一部分是按资本取酬的。过去几十年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而资本报酬则普遍较高。尽管国家多次强调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但实际的情况则是劳动收入与资本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可以说已形成悬殊。资本的地位和力量过于强大,使推进初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的改革举步维艰。但不解决这个问题,贫富分化就会加剧,不予化解就会导致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最终会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会影响到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和资本控制的企业的稳定运行。扎实推动并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化解在收入分配上存在的劳资悬差这一困境。
四、民营企业面临“粗放生长”之困
与欧美大部分企业和企业家不同,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哪怕是规模已经很大、投资经营活动遍及世界,成了所谓的“全球公司”,在本质上仍然实行的是家族制统治和家长式管控,鲜有实行完善的现代治理结构的企业;相当一部分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即所谓“老板”,在素质上仍然只是有了更多的钱的土豪或暴发户,很难称得上是具有市场经济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特质和家国情怀的企业家。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企业或企业主往往经不起严格的市场监管和严酷的环境检验。从过去的情形看,民营企业事实上陷入了可以称之为“粗放生长”的困境之中。过去几十年来,国家对民营经济或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导向是“鼓励、支持、引导”,但实际上谈鼓励、支持多,谈这些也容易被接受与欢迎;谈引导少,谈这些也容易被排斥和诟病,一谈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就往往会被一些人扣上否定民营经济的大帽子。这种状况其实对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和民营企业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客观上强化了其“粗放生长”的土壤,近些年来包括一些规模很大的企业陷于倒闭或危机的情形深刻证明了这一点,也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民营经济发展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努力化解这一困境。
五、对外拓展面临“两端挤压”之困
我国推行自主自强和对外开放,特别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贸易份额面临着双重挑战或“两端挤压”:一端是来自美国为首的国家集团对我利用世界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封堵阻碍,一端是来自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加工等方面对我日益显现的低成本优势挤压。要认识到这个挑战是严峻的,我们需要下力进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