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末,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其中手机网民5.57亿,占整体网民比例达到85.8%。几乎占人口数额一半的网民数量和八成多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正在对中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国家治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用万众互联、万物互联的手段,不但重新整合市场资源,颠覆市场原有的力量对比,使市场参与者发生大洗牌,更迫使市场监管制度不得不作出变革,政府的其他各项监管和管理功能也因为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剧烈改造受到严重的冲击。互联网正在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这样前所未有的变局当中,党政管理部门必须对互联网有充分的认识和正确的应对。
一、互联网正大幅度扩大市场的边界
互联网在兴起之初,不过是白领案头工作的一个助手,完全属于一种工具的范畴,绝大多数人都意想不到互联网在今天的影响力。PC时代互联网渗透率虽然逐步提高,但是仍然没有达到质变的地步。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才使得互联网在长期的量变积累后达到了质变的阶段,个体上网时间从工作延伸到生活当中,总时长成倍增加,这种影响力可以从舆论对低头族的诟病当中见得一斑。正是由于互联网从纯粹的工具已经发展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从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又成为市场分析判断以及商业推广的重要资源,市场的自我管理能力、调适能力和扩张能力都获得前所未有的进步,这种进步的结果是市场对政府监管边界的侵蚀。这里有两个社会热点的案例可以来说明相关的情况:
其一是互联网约车服务。在滴滴专车、神州专车、优步等互联网叫车软件流行之前,出租车是普通百姓公交之外最重要的交通出行选择。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对当地出租车公司、出租车司机与乘客的交易行为(打的服务)进行监督。出租车司机是否宰客、是否拒载、车辆是否适合上路等等这些事项,都在交通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各地交通管理部门通过牌照管理直接影响了出租车市场利益的分配。但是各种互联网约车软件的兴起,从根本上打破了这种垄断地位。互联网约车软件公司在互联网体验经济的巨大压力下,不需要交通管理部门的监管,自身就通过各种规章制度将车辆和司机管理得井井有条,是专车服务到位还是出租车服务到位,是专车干净整洁合适出租车干净整洁,想必坐过专车的人都可以对比得出来。在安全方面,与手机绑定的车牌号也给乘客带来的更高的安全感。交通管理部门在这些方面的监管功能完全可以被市场自我监督代替了。这是市场边界扩张的典型。
其二是网络配资业务。最近证券市场发生的股灾让人印象深刻,在追索股灾发生的原因的过程中,恒生homs系统成为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恒生系统的主要功能简单地讲就是为虚拟的拖拉机账户的设立提供了便利,包括这些单独虚拟账户的结算都不再需要人工进行,实现了系统的自动核算。homs系统的主要用途原本是用于私募基金考核其操盘手的技术工具。但是这个功能被网络配置公司发现可以用来更便捷地绕开监管部门对开立证券账户的限制,于是乎大量的配置资金因为可以随意开立的账户进入了证券市场。homs系统是不是引起股灾的原因不是本文分析的对象,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市场的扩张和监管的失效在这个案例当中凸显无疑。
二、在互联网大潮中有效地发挥政府作用
如前所述,互联网通过增强市场自身的各种能力促使市场边界的大幅度扩张。在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浪潮中,如何正确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是摆在市场监管部门面前的重要课题。很显然,对互联网带来的带来的市场扩张浪潮坚决进行抵制和完全放弃监管都不是正确的选择。坚决进行抵制者,如一些地方的交通管理部门采取钓鱼执法的方式对专车司机进行处罚,结果招致群众聚集事件,也得不到社会公众的理解,甚至被公众视为既得利益的打手。而放任不管,或者在一段时间内没注意到,那么如股灾这样的市场失灵就会加速爆发,造成重大的损失。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正确地发挥政府作用。
1.准确判断所属领域的互联网带来的市场扩张的利弊。在“互联网+”的潮流趋势下,各行各业都可能与互联网跨界融合带来前所未有的新业态和新挑战。监管部门必须既从全局的角度又站在普通群众和消费者的立场上,对细分领域产生的互联网新业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这种新业态是否符合群众的利益,是否合乎法律和立法者的立法意图。监管者必须注意,不能站在自己部门利益的角度去判断利弊,那样往往会得出与实际情况相反的结论。
2.正确处理好改革与法治的关系。在监管部门恪守法不禁止暨自由的原则下,“互联网+”与市场经济各个细分领域的结合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自由发展。但是作为转型经济体,各种必要或非必要的审批或禁止性规定散步在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往往会在具体细节上遇到各种规章制度的障碍,尤其是互联网创新的过程往往触碰既有的禁区。对此,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及时审视自身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不能随便要求市场创新削足适履;另一方面,要给予司法部门更大的裁量权力,将相关管理规范与互联网创新之间的争议由独立司法的第三方来判断,这样更有利于作出科学的判断,最终有利于处理好技术进步推动的改革和法治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央提出的负面清单和底线监管的原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3.作好线下服务工作。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为市场创造良好的环境也是政府职能不可或缺的一面,因此,除了科学地做好监管工作,政府也要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市场经济做好基础服务工作。这些基础服务的工作包括并不限于通信基础设施的维护,简化各项登记审批手续等等。与此同时,“互联网+”要对实体经济发挥切实的拉动作用,就不会永远停留在线上,必然会议O2O的形式与线下发生密切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如产品质量的监管、物流体系的建设等就变得至关重要。目前来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是当前政府服务好“互联网+”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互联网时代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高渗透率影响到了市场运行和政府治理的方方面面,通过互联网工具,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且不可预料。每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可能都会与没有互联网时代的效果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互联网已经从纯粹的工具变为经济社会有机组成的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几个重要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预期管理的问题。对政府而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的冲击是传统舆论管制措施的失效。微博、微信等互联网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得自媒体取代了纸面和电视媒体,成为人们日常信息的主要来源。自媒体与纸面和电视媒体的最大区别,是难以受到也严格的审查和管制,政府部门对舆论的管制不得不从过去的事前审查制走向事后追惩制。在市场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当中,预期是影响经济变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预期管理能够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否则破坏经济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开放环境下,政府需要更加注重政策信息的权威性、重点性、及时性、透明性和可信性,同时要注意与公众的互动,及时解释政府公布的信息、政策和信念等内容,说服公众与政府政策保持一致,告诉公众不保持一致的后果,并吸收公众预期的正确内容。
第二,一哄而上的问题。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存在一哄而上的问题,这是政府与市场关系混乱的典型体现。汽车产业一哄而上,LED一哄而上,太阳能产业一哄而上,结果都导致产能过剩;其他如金融中心建设,全国几十个城市都要搞金融中心,完全脱离实际;再如各种产业园区,也都是遍地开花,不仅没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更圈占浪费大量土地。互联网产业兴起以来,各地也露出了一哄而上的势头,不少地方都出台各种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金融鼓励政策,这些鼓励政策的确有利于“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但是“互联网+”战略的落实并不是都在互联网上。对地方政府而言,借助已有的互联网平台,做好“+”后面的特色文章尤其重要。互联网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入,且平台竞争激烈,地方政府不宜介入,相反,谨守政府的职责,做好当地特色实体经济的互联网结合工作,通过现有平台拓展市场空间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更符合政府自身的服务职能。
第三,失败兜底的问题。互联网为“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增添了动力,但是创业、创新总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互联网正在吸引大量的年轻人走向创业的道路,政府部门要准备好创新创业失败的兜底工作,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避免创业群体失败后生存都面临困难;二是要作好互联网创业的培训工作,让失败的人能够重新有成功的机会;三是对一些大的项目的失败,要作好破产保护工作,合理处置剩余资产,确保各方合法权益,使停滞的市场资源尽快回归到市场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