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沈阳市委、市政府、辽宁省政府研究室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改革论坛”在辽宁沈阳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危机 对策 改革”。图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
今年以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的刺激下,我国成功地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快速下滑趋势,经济增长逐季提高,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和确立,全年经济增长8%的预期目标有望实现。但在外需严重收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扭转、内需稳定增长趋势尚未确立、经济内生性增长动力还显不足的情况下,经济稳定回升依然面临不确定因素。在经济回升的关键时期,要坚持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围绕形成经济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创造条件,为实现更长期、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我国经济回升态势基本形成和确立
在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作用下,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回升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上升到7.9%,比一季度的6.1%提高了1.8个百分点,成为自2007年三季度以来同比增速连续7个季度回落后的首次上升。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长9%左右,全年经济增长超过8%。总体判断,我国经济在今年一季度触底后,二季度由“前低”转向“后高”,下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将沿续上半年的上升态势,经济回升的态势进一步形成和确立。
第一,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是经济回升的主要驱动力。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带动下,投资增速逐月加快,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完成额累计增速由今年1-2月份的26.5%逐月攀升至1-8月33.0%,较上年同期加快5.6个百分点;1-8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81.7%,增速虽比1-2月份回落5.8个百分点,但仍保持在高位,预示着未来一个时期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在各类激励消费的政策刺激下,消费需求保持平稳,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1%,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发挥了“稳定器”作用。汽车住房等市场持续较旺,8月份汽车类消费增长34.8%。总体上看,投资需求快速增长仍是弥补外需下降和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上半年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6%,比一季度的33.1%提高54.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4%,比一季度的69.7%下降16.3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生产增长逐步加快标志着供给面的积极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呈现逐月回升态势,从今年1-2月份的3.8%,回升到8月份的12.3%,已连续4个月同比增速加快,1-8月累计增长8.1%,比上半年加快1.1个百分点。8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实现同比正增长,特别是主要依托国内市场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6.7%,而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大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也由上半年的负增长转为4.8%的正增长。反映工业生产状况的用电量增幅加大,8月份比上年同期增长了9.3%。8月份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如汽车产量达到117万辆,同比增长90%。工业增长的加速进一步表明库存调整周期已经结束,需求增长更多地转化为生产增长。
第三,市场预期和信心回升预示着市场驱动作用逐步增强。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达到54%,比上半年末高0.8个百分点,已经连续6个月跨越扩张-收缩分界线,表明制造业的扩张具有持续性。消费者信心指数在今年3月触底后开始反弹,8月份回升到88,比上半年末高1.5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同比增幅逐月增加,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9.9%和42.9%,增幅分别比1-7月增加9.5和5.8个百分点,继续带动房地产价格上扬和房地产投资企稳回升,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涨幅比7月份扩大1.0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9%,1-8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7%,增幅比1-7月提高3.1个百分点。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房地产业回暖复苏,预示着经济增长的市场驱动力逐步增强。
上述变化表明,去年以来出台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回升的趋势正在进一步确立。根据初步所做的政策模拟,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提高了18个百分点,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提高了1.7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率提高2.4个百分点。
二、经济稳定回升面临的不确定因素
在经济回升态势逐步形成和确立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还存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
第一,外需严重收缩的局面仍在持续。虽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的趋势有所减缓,但今年仍将出现战后首次负增长,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依然严峻。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提高出口退税率和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等措施,但7-8月份出口继续大幅下滑,比上年同期下降23.1%,降幅比上半年又有所扩大,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冲击仍未根本缓解。尽管从环比看,6月和7月的出口绝对额有所上升。但上升并不稳定,8月份环比又有所下降。预计年内单月出口最多回升到上年末水平。由于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占制造业市场销售份额的40%左右,加之我国外需收缩规模很大,在结构上与内需存在较大差别,短期内依靠扩大内需,难以全面替代或弥补外需收缩产生的需求缺口,预计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外需不足仍将制约中国经济的增长。
第二,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显不足。当前经济出现企稳回升,在相当程度上是依靠政府扩大投资带动的。1-8月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39.9%,明显高于非国有部门28.3%的增长率。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在总投资额中比重有所上升。在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1-8月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了82.7%,远高于其他资金来源。这表明当前的投资快速增长受政府投资驱动的作用较大,市场驱动特征还不明显。与此同时,家电、汽车、摩托车、节能产品等的市场销售量激增,消费平稳增长也与政府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和给予消费补贴有密切关系。
第三,企业利润和财政收支状况不容乐观。虽然工业企业利润降幅明显收窄,但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同比仍下降10.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19.6%。同时,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长远低于经济增长,1-8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6%,中央本级收入下降1.6%,一些重要税种如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了3.4%,企业所得税下降2.9%。虽然近几个月财政收入呈逐月回升态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非税收入增长和加强征管带来的,预计全年完成8%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任务仍很艰巨。虽然目前我国提高赤字率仍有较大空间。但随着财政收支缺口继续扩大,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扩大政府投资的重要制约因素。
第四,产能过剩矛盾明显增大。由于上一轮经济繁荣期持续时间较长,部分行业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当需求形势发生变化,不少行业积累的产能过剩矛盾就凸显出来。当前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趋于突出,随着库存减少和市场形势好转,一些地方闲置的落后生产能力又重新开工生产,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盲目上项目的倾向可能又有所抬头。不仅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存在过剩现象,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各地争相上项目的热潮,引导不好,就很容易引发和形成新一轮重复建设。在总需求尚未全面启动的情况下,产能过剩将影响工业品价格和企业利润增长,并制约工业生产恢复增长。
第五,通货膨胀预期明显上升。由于总需求仍显不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大部分商品处于供过于求状态,年内还不足以形成明显的通胀压力,初步预计全年通胀率为-0.7%左右。人们担心的美元贬值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升对我国的传导作用也因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成为通胀的推动因素。但由于货币信贷增长较快,到8月末M2增速为28.53%,M1增速为27.72%,明显高于去年同期16.0%和11.52%的增速,8月底新增信贷8.14万亿,同比多增超过5万亿元,在快速增长的货币信贷推动下,资产价格快速上升,加上一些重要商品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出现了上涨现象,明显加大了通货膨胀预期,不仅对现实价格上涨具有推波助澜作用,且有可能对经济复苏造成不利影响。在经济尚未根本复苏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使货币政策面临促进经济自主回升和防范通胀风险的两难选择。
三、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
当前,我国仍处在经济回升的关键时期。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推进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主要由内生动力而不是外力推动的经济平稳增长趋势,必须坚持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同时应当看到,短期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经济根本复苏和长期持续平稳增长,必须把短期政策与中期调整战略结合起来,推进经济战略性转型,加大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的力度,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创造条件。
1.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优化结构基础上保持政府投入强度。
从这次金融危机冲击强度和全球经济复苏态势看,本轮动用财政手段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的政策至少要在今后两三年内保持连续性。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很大、民间投资稳定回升的内在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必须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和必要的政府投入强度,并可考虑明年适当扩大政府公共投资规模。继续执行好已经制订的投资计划,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同时,要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新增中央公共投资要更多地用于“三农”、推动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以及民生工程。严格把握“准入门槛”,严防出现降低投资准入标准等行为,严禁达不到准入标准的项目建设,坚决控制产能过剩领域的项目建设和重复建设。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困难较多,要适当扩大地方债发行规模,集中力量建设好已经开工的项目,避免出现“半拉子”工程。
2.坚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合理增长。
为配合4万亿元投资计划,今年上半年较高的贷款增长有一定合理性。但新增贷款持续高速增长,则可能超出“适度”的范围。在实体经济尚未完全复苏、信贷需求还较为乏力的情况下,货币信贷过快增长有可能使更多资金流入非实体经济领域,加大资产价格上升压力,增强通胀预期,增大潜在金融风险。因此,要妥善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规模,引导货币信贷适度增长。适当控制房贷和可能进入股市的短期贷款,进而调整由此引致的信贷投放。加强市场管理,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回收流动性。调整优化信贷结构,适当调节政府投资项目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新兴产业、拉动作用强的战略性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商业银行改善对三农、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中西部地区的信贷服务,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能力强、产业前景好、有订单、有利于带动就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促进银行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的贷款,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推动城乡居民消费升级。
3.将调整收入分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在继续实施2008年以来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增长的政策的同时,要将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抓紧研究制订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分配比重的具体方案,明确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步骤、重点和措施,完善职工薪酬制度,抓紧研究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扣除制度,降低中低收入人群的个人所得税税负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有计划地将国有企业实现利润按一定比例用于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消除居民消费后顾之忧。继续鼓励居民以“住行”为主导的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旅游、健身、培训等服务消费。引导居民更新消费理念,鼓励家电、计算机、移动电话、汽车、摩托车等更新换代,完善和丰富现有促进消费的政策内容。进一步加强水、电、路、气和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夯实农村消费增长基础。
4.加大引导民间投资的政策力度,激活民间投资热情。
目前经济回升在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政府投资的带动,而要培育内生性增长动力,必须增强民间投资意愿。加快推进铁路、电力、市政公用事业等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门槛,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歧视性规定,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激发市场投资活力。积极拓宽民间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为民间投资服务的中小型金融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地方性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健全为民间投资、尤其是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体系,增加贷款抵押品种,鼓励财政出资担保或为担保机构提供补贴。拓宽民间投资直接融资渠道,适当放开中小企业债券市场,扩大民营企业股票市场筹资规模,加快出台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通过贴息、担保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创造更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形成政府投资拉动与民间投资跟进的良性互动。
5.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加大培育新兴产业力度。
把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起供给与需求更加协调的新增长机制。充分利用市场需求减缓的时机,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禁止落后产能异地转移,抓紧建立完善淘汰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加强对新增工业投资项目的环评工作,从源头上防止“两高一资”行业投资过热。强化科技创新在产业调整振兴中的核心作用,支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通信等新兴产业,抓紧制订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新兴产业技术扶持力度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支撑平台建设。构建新兴产业融资服务体系,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援助贷款、软贷款、硬贷款等各类金融服务。积极培育新兴产业产品的国内市场。充分加大对新兴产业产品,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产品国内市场的培育和综合性扶持。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科研人才的培养,构建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人才支撑队伍。鼓励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环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稳定性,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扩大住房消费对扩大内需将起到重要作用。根据计算,增加100亿元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导致其他产业总产出增加160亿元,还可以增加消费需求30亿元。要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鼓励住房消费,保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采取积极措施防止房地产价格泡沫,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促进居民住房消费稳定增长。加大土地储备力度,提高土地的供给速度和供给能力,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住房保障方式中减少“砖头补贴”并增加“人头补贴”的比例,在住房存量不足的地区可以适当建设保障房建设。加快研究出台鼓励开发长期租赁住宅的相关支持政策。
7.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缓解就业压力。
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有效结合起来,政府在安排重大项目时,要优先考虑对扩大就业的影响,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在继续执行政府扶助就业公共服务职能的同时,充分调动劳动者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的积极性;继续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加大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金融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为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创造良好的条件。着力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继续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素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辟各种渠道,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各种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强化目标责任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把新增就业人数和控制失业率作为考核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
8.积极稳定外贸出口,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
切实落实已经出台的支持外贸企业融资的各项措施,继续加大对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特别是贸易融资支持力度,帮助外贸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扩大出口信用担保基金规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外贸企业解决出口信用担保和保险不足的问题。扩大买方信贷适用范围和规模,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出口订单。帮助出口企业及时了解进口商和国外银行的资信状况,支持出口企业进行商帐追偿工作,尽可能降低出口收汇风险。采取必要措施防范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间的协调配合,充分利用双边和多边机制,帮助企业积极应诉,努力解决贸易争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抓紧制定规划和配套政策,鼓励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生产能力较大的企业到境外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贸易,合作开发资源,发展跨国经营,建立海外销售网络、生产体系和融资渠道,带动我国企业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