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一百年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我们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明确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踏上了新的征程,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改革正是迈向新征程的康庄大道。
一、改革是实现建党百年目标的成功之路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摸索前进。通过对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定。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闭关锁国转向全方位开放、从人治转向法治、从贫穷落后转向小康社会的全方位转变。从1978年到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提高到43834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元提高到17131元。城乡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20年的29.2%和32.7%。我国的外汇储备早在2009年就已经世界排名第一,早已成为世界外贸第一大国。我国的钢铁产量、电视机、冰箱等家电产量、纺织品产量等诸多工业产品都已经位居世界第一。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的结果。改革开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步步从计划经济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过程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由指导性计划代替指令性计划、“国家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构建市场经济的“四梁八柱”、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等一系列的探索和变迁。事实证明,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方向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通过改革,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阶段,民营经济因此经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并为整个经济的就业、税收、创新、开放作出巨大的贡献。国有企业则经历了扩大自主权、利改税、承包制、股份合作制等一系列改革过程,最终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成熟社会主义市场主体转变,进一步壮大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压舱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阶段的全面脱贫攻坚进程中,广大民营企业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脱贫攻坚工作不吝捐赠。大量国有企业根据各级党组织的部署,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大量对口帮扶,党的领导力得到突出的体现。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建党百年目标的成功之路。
二、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已经构建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仍然存在公平竞争制度不完善、产权制度不清晰、要素市场发育滞后等与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称的体制、机制短板,造成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指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不移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这些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包括并不限于国有企业改革、自然垄断行业改革、夯实公平竞争制度、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政府监管调节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任务,必须依靠改革。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应当在“十四五”期间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与此同时,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进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这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需要自身的体制、机制能够全方位地适应新的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能够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高水平的制度支撑。为此,就必须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从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到更加依赖于创新驱动,意味着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转变,这既是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过程,更是体制变革和创新的过程。党的领导力就体现在科学技术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量变引起质变的时刻,能够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做出及时有效的体制机制变革。技术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就永无止境,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经之路。
三、改革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的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党中央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对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
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杜绝市场扭曲、非法寻租等行为。市场扭曲、非法寻租是对市场经济正常秩序的严重干扰。市场扭曲、非法寻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和共同富裕的美好追求都完全背道而驰。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用法治划定行政权力的边界,规范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程序,提升信息公开水平,增强透明度,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一是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强调人的广泛参与和主体地位,发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三是发展成果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是现代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经济社会条件。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公平享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受教育权、健康权、社会保障权、就业权等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我们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责,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享受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
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以法治的办法补足市场经济的短板。市场经济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激发生产积极性。但毋庸讳言,由于要素资源不断地向优势市场主体聚集,市场经济会带来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通过一系列财政税收的手段来进行调节,以期尽量避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发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一方面更应当具有突出的优势。因此,必须加快有关立法工作,持续推进财税体制的改革,加强二次分配、三次分配调节能力,有效补足市场经济的短板。通过改革的方法、法治的路径来追求共同富裕,能够使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大幅提升,扩大中产阶级数量,社会将更加和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作者单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