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已经成为全党全国共识,成为指导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遵循。
2021年8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强调,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解决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关键在于深化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
一、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事关发展大局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历年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身体力行亲自推动落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处理好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亲自推动生态建设任务落实。比如察看秦岭自然生态,考察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成果,提出要保护好贺兰山生态;多次赴长江流域考察,5年时间内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心系黄河,一年时间内4次考察黄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等等。还有河北塞罕坝林场、内蒙古阿尔山林区、云南洱海湖畔、黑龙江黑瞎子岛、广西漓江等,都留下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
(二)作为国家大政方针已经写入中央的多个重要文件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党的行动纲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专设一篇(第十,35、36、37、38四条)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重要内容
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会议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早在2012年11月17日,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即强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
2017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四)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要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五)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
2021年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要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面对百年变局、全球疫情和极端气候变化等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和冲击,解决好环境问题,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全局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坚强生态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二、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正如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会议指出的,近年来,我们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
比如“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领域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超额完成。
从空气质量看,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2.5个百分点;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达到37微克/立方米,累计降低28.8%,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10.8个百分点。
从水质看,地表水Ⅰ至Ⅲ类水质断面比例由66%上升至83.4%,提高17.4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13.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由9.7%下降到0.6%,降低9.1个百分点,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4.4个百分点。
从污染排放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较2015年分别下降25.5%、19.7%、13.8%、15.0%,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降低18.8%,均超过“十三五”规划目标。
从森林覆盖率看,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十三五”期间,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04%,森林蓄积量超过175亿立方米,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成为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从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看,“十三五”期间,我国有效保护了90%的植被类型和陆地生态系统、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大熊猫、朱鹮、藏羚羊、苏铁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
从国际责任看,近年来我国主动践行大国责任,建立“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推动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共建绿色丝绸之路;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目标承诺,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短板、漏洞和弱项。“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污染防治触及的矛盾问题层次更深、领域更广,要求也更高。突出表现为“五个艰巨”:
(一)解决高耗能、高排放任务艰巨。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改变起来困难重重。当前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也仅有30年,时间很紧、任务重。要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用地结构调整,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二)根本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任务艰巨。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成效并不稳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部分地区、领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要统筹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推动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扩大环境容量的同时,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三)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任务艰巨。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亟待修订,需要提高相关标准,加大执法力度,要加强系统监管和全过程监管,大幅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决不手软,对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严惩重罚。
(四)严格履职、抓好落实任务艰巨。一些部门、地方、企业存在模糊认识,履行污染防治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有的地方污染治理压力和责任逐级递减,基层生态环境执法监管能力与工作要求还不相适应。
(五)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任务艰巨。绿色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多元化投入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还不够,环保产业支撑体系不健全。
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都可归结为体制机制问题。因此也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来加以解决。
三、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键靠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会议指出,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快构建减污降碳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全面强化法治保障,健全环境经济政策,完善资金投入机制。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也强调,要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需重点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改革的方向、目标和着力点
发挥好改革在实现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绿色低碳发展为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十四五”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期、窗口期。体制机制改革要推动落实以下一些重点任务。
一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二是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进钢铁、水泥、化工等工业领域绿色制造;提升建筑领域节能标准。
三是交通领域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
四是推动环保节能、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五是建立完善绿色发展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六是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
七是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
八是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九是倡导环保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环保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十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
此外,要加强环保、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丝绸之路。
从上述重点任务看,个个重要,个个不简单。都涉及到权力利益格局的复杂调整。可以说,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
(二)要重点处理好几个关系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在处理好几方面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处理好的最基本的关系,也是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核心问题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二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处理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关系是大国经济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从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看,主要是如何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在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财权与事权的划分,国家利益和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的调配,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调动,建立统一大市场与打破市场地域分割封锁等方面关系。集中讲,中央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和全局性部署,地方主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明确责任推动落实。
三是处理好国内和国外的关系。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实现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有机结合。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仅有国内体制机制的改革不行,需要充分考虑并体现国内国际两个循环相互促进的要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四是处理好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坚持系统观念推动改革系统集成
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生态环境高标准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在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推动改革举措落地见效。具体讲:
一是坚持体制机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系统观念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之一。坚持这个原则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的客观需要。推进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系统集成,就是要加强改革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系统集成,重在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产生联动效应。
二是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系统集成,最根本的是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角度考虑和推进生态建设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扭住生态建设目标任务,做到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改革和发展有机统一、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相辅相成、深化改革和党的领导协同推进。
三是坚持辩证思维解决改革重点难点问题。推进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系统集成,面对各种十分复杂的利益关系,有许多矛盾需要有效解决,有许多关系需要正确处理,有许多难题需要积极破解,做到这些,离不开辩证思维。只有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制定改革的主要措施,同时立足各领域改革的耦合性制定配套措施,使各项改革措施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四是坚持正确的政治站位和政治立场。推进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系统集成,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主动识变求变应变,强化全局视野和系统思维,加强改革政策统筹、进度统筹、效果统筹,发挥改革整体效应。发扬钉钉子精神推动改革举措任务落地见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