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学者观点 > 本会研究员专栏 > 高尚全

高尚全: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

时间:2021-07-24 01:00

 作者提出的包容性改革论的理论思维,有新意。张卓元教授认为该书“富有理论创新”。以我之见,这种创新主要体现在包容性改革论的“三大要义”及其“理论支撑”上。 
    作者在前言开宗明义指出包容性改革论的“三大要义”:“第一要义——包容性思想:海纳百川,包容互鉴;第二要义——包容性制度:公正市场,社会共生;第三要义——包容性运作:超越极端,双线均衡。并指出,“包容性改革论三点要义中,一是根基;二是核心;三是实现路径”。我读后感觉,全书以包容性思想为根基,以包容性制度为核心,以包容性运作为实现路径,初步形成了一个“包容性改革论”的框架。
    这个框架是有支撑的。作者在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题,就赫然标明“思想来    源:‘中’、‘马’、‘西’三方面的来源”:“中”,指老子《道德经》中“知常容,容乃公”的哲学;“马”,指马克思“多元包容”的思想;“西”,指美国学者达伦·阿西莫格鲁和詹姆斯·鲁宾逊所著《国家衰落之谜:权力、繁荣和贫困的根源》的启示。“思想来源:‘中’、‘马’、‘西’”,使本书具有很深的理论积淀。
    更可贵的是,作者在书中专门设立第三章,全面论述自己提出的“三个理论支撑”,即:“人本体制论”——论述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制创新的基本导向;“广义产权论”——阐述以“天、地、人产权”为核心的广义产权理论;“第三波转型论”——中国现代史以来,继社会制度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之后的“全方位的历史大转型”。
    作者强调,“三论”中第一位的是“人本体制论”,指出“全面改革以人权为核心,把握人的三层涵义:横向全体人;纵向多代人;内核多需人。寻求人权制度化”。
    鉴于作者在上述三个方面都有系统的论著,并在本书进一步展开论述,因此使该书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思维是有新意的。

  新在全面改革的制度思维

  该书在扉页“题记”中写道:“21世纪的文明史,将昭示一条规律: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
    值得提出的是,“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的思维,在书中不只是一个理念,而是贯穿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制度“五环式改革”中的。用作者的话就是:“‘五环改革’,环环瞄准‘包容性体制’”。具体来说:“经济改革:寻求公正的深度市场化经济体制;社会改革:寻求各阶层社会共生的社会体制;政治改革:寻求最大政治公约数的政治体制;文化改革:寻求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文化体制;生态体制改革:寻求以天地人产权为基础的环资制度”。
    不仅“五环改革”的总体设计“环环瞄准‘包容性体制’”,而且,就“五环改革”各个具体领域改革内部而言,也渗透“包容性体制”思维。如在经济改革章,阐述了作者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体制的基础”、“包容国有与民营”、“结构性破垄”以及“多要素集成土地流转”等新的思维;在社会改革章,围绕作者提出的“社会共生”核心理念,系统阐述了“穷人不能再穷、富人不能出走、中产必须扩大”等新的构思;在政治改革章,针对执政党“尝到权力的滋味”以后出现的腐败现象,围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阐述了作者关于要从权力的“来源结构”等方面推进制度创新的思维;在文化改革章,该书站在人类文明走势和大国崛起的战略高度,寻求东西方多元文明“交融之道”的思维;在生态文明章,以作者的“广义产权论”为根基,系统阐述的关于“天人合一”的思维,等等。
    从“包容性体制总体优越于排斥性体制”理念,到“环环瞄准‘包容性体制’”的总体设计,再到具体改革领域渗透包容性的做法,三层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容性体制”谱系。这种“包容性体制”的制度思维更是有新意的。

  新在全面改革的策略思维

  作者在“总论篇”讲的一段关于“避凶化吉”思想,充满哲理意味。他说:“讲到‘平衡’,古代中国甲骨文的两个象形字‘吉’、‘凶’颇有启发。‘吉’字上面的‘十’字是端正的,表示平衡,而平衡则‘吉’;‘凶’字上面的‘十’字是斜歪的,表示失衡,而失衡则‘凶’。中国的改革如何‘避凶化吉’?在改革运作中,要有‘大平衡’的智慧。”
    作者强调“大均衡”的智慧,对中国改革有启迪意义。
    常修泽教授在书中阐述了他的“大均衡”改革方略,概括为找准五大“均衡点”:“经济改革,找准市场化和公正化的均衡点;政治改革,找准‘深刻革命’与‘自我完善’的均衡点;社会改革,找准多元阶层‘社会共生’的均衡点;文化改革,找准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均衡点;资源环境制度改革,寻求‘天地’与‘人’的均衡点。”作者并指出,“均衡点”不等于中间点,而是动态均衡;这种战略动态平衡策略是有操作性的。
    总之,这部书确是“中国新阶段全面改革的新思维”,是新阶段全面改革的一个战略选择。最后,我要说一下,这本著作修泽教授写了五年,近四十万言,下了功夫。但从决策角度看,如能篇幅精简,则更利于有关领导阅读,也有利于社会传播。(作者:高尚全)
    
    文章发表于《经济参考报》2014年4月30日008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