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经济稳步恢复,复工复产逐月好转,一季度受疫情冲击,我国经济同比下降6.8%,二季度迅速反弹实现3.2%的正增长。7月份国民经济继续稳定恢复。但也应看到,在全球保护主义上升、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情况下,我国面临外部环境趋紧、内部需求不足、企业恢复缓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问题。下一步,应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为牵引,以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复苏,努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具体把握以下几个发力点:
一、抓好有效投资
重在推进“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传统的“铁公机”等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建设,加快高新产业投资,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和补短板建设投资。在扩大政府投资的同时,特别要激发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有效投资既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催生优质供给,又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激活居民消费
重在解决人们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问题。要通过千方百计安排就业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使人能消费;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切实解决住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压力,改善消费预期,使人敢消费;要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消费升级,不断生产出好产品和创造优良的消费环境,使人愿消费。通过激活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稳住外贸外资
稳外贸重在稳外贸主体、稳产业链供应链。针对企业反映突出的接单困难、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等问题,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创新发展。通过“快捷通道”等措施便利经贸人员往来,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开拓新兴市场,大力支持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通过稳外贸主体、稳产业链供应链,应对严峻复杂的外贸形势。稳外资重点在稳存量、扩增量。进一步扩大开放,落实好2020年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放宽了一、二、三产业的外资准入限制。修订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落实相关配套优惠政策。建设好开放平台,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试点,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支持扩大开放和创新发展,形成更多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下放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权限,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扩大新业态试点,降低企业合规成本。认真落实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保护知识产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
四、保护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市场主体活力也是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活力。“六稳”“六保”中“保市场主体”是一个重点。要针对当前受疫情冲击较大、经营较为困难的行业企业,制定出台差异化扶持措施,进一步细化实化减租减费减息等援企政策,用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要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积极帮助它们解决租金、税费、社保、融资等方面难题,提供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帮扶。大力支持引导企业与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结合,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抓紧补链锻链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要求,“要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补短板和锻长板,是推动国际国内双循环互促发展的战略抓手。补短板是解决产业链环节“卡脖子”问题,以及产业位于中低端的问题,实现关键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本土化,确保关键产业链的自主安全可控。锻长板是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在全球价值链中建立中国无可替代的优势领域。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的内容和途径:一是在关键环节领域,发挥新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力争攻克关键技术。二是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抓住以人工智能(AI)、5G互联、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革命的机遇,培育壮大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的新兴领域,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过程中占据更为有利的位置。三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完善产业链生态体系。
六、持续深化改革
这是应对目前困难挑战的根本出路。当前总的是要落实好中央不久前颁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两个重要文件精神,破除体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具体主要有: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投资体制和商事制度的“放管服”改革;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等。同时,要建立健全正向激励机制,调动关键人群积极性。一是调动企业家积极性。国企要在强化监督约束的同时,加强正向激励机制建设;民企要落实产权保护和公平竞争制度。二是调动公务员积极性。要通过有关制度建设,解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作为不担当的问题,激励大家干事创业。三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针对目前对科技人员束缚过多,激励机制不够的问题,健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