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聚焦改革 > 全局改革

谭浩俊:全面深化改革须重在三方面“动刀”

时间:2021-07-24 01:24

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蓝图规划,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制定改革蓝图方案,全国上下共同绘制改革蓝图,这就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即将展现的面貌。

 

  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向以下三个方面开刀,各项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并真正释放出巨大的改革红利。

 

  首先,就是部门权力。众所周知,过去中国的改革,都是中央定原则,政府抓落实。而政府落实的抓手,则是各职能部门。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部门的权力越来越大,部门能够支配的利益越来越多,形成了所谓的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格局。具体到某项改革事务上,部门与部门之间,不是首先考虑如何改革,而是考虑如何将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最大化,如何尽可能地多挣一些权、捞一些利,多推卸一些责任、多推掉一些义务。最典型的,就是几年前的医疗制度改革,多个部门为了争权夺利,已到了完全不顾面子的地步,所制定的十多套改革方案,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办法实施。最终,还是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李克强亲自挂帅,才拿出了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方案。即便如此,从方案中也可以看到许多部门利益平稳的痕迹。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继续依靠政府职能部门来推进改革,就有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并出现部门与部门之间争吵不休的现象。到头来,所有的改革方案,都有可能是“四不象”。与其等待出现了问题再去改,不如从起步开始就先向部门权力开刀,让部门没有办法再为了自身利益去阻挠改革进程。

 

  可以肯定,在“深改组”直接领导下制定出来的改革方案,一定会超出现部门利益平稳的旧套路。而政府职能部门面对这样的改革方案以及“深改组”的要求,不会也不敢再为了部门利益去成为改革的阻力。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直接主导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可以有效消除来自于政府职能部门的阻力的。而一旦新的改革方案能够得到实施,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的问题也可以有效解决。

 

  其次,就是既得利益。如果说三十年前的改革,只要解决好思想认识和观念问题,改革就能顺利推进的话。今天的改革,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和观念方面的问题,还要冲破坚硬的利益蕃蓠。因为,这些年来,在中国已经产生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并形成了无数个利益集团,且很多利益集团之间已经结成了紧密的联系,甚至形成了坚固的“利益链”。

 

  如政府职能部门,很多就变成了一个个的利益集团,并与其他利益集团交错在一起;又如高收入阶层,一定程度上也结成了利益同盟,并对高层决策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再如垄断企业,很多已变成泼不进水的利益团体,且内部形成了若干利益集团。

 

  而从改革来说,最根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对利益格局进行重新调整,在既得利益者已经大量出现、利益集团已经大量形成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强势推进改革的组织者、指挥者,要想冲破利益蕃蓠,难度可想而知。搞不好,就会倒在起点上。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直接主导改革,无疑将对冲破复信蕃蓠、冲破利益集团的层层阻力、击破既得利益者设置的层层障碍,将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分析,新一轮改革与上一轮改革相比,应当层次更高、力度更大、冲击力和渗透力更强。而且可以肯定,在改革领导小组直接主导改革下,既得利益者要收敛得多、小心谨慎得多,自然,改革也必然相对容易得多。

 

  其三,就是地方保护。中国的改革,是从地方率先开始的。正是有了地方的首先闯关,并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才使得中央在制定改革政策和方案时,阻力大大减少、压力有效减轻。

 

  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地方不仅慢慢地失去了改革的动力和勇气,也逐步地在地方利益保护下,形成了一个个的改革阻力。如在财税方面,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就做出了不惜一切代价推行“土地财政”并大肆负债的政策,导致各种矛盾频发;又如征地拆迁,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地方的征地拆迁工作已经完全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脱离了老百姓所能承受的能力;再如公共事业发展,地方政府基本处于一种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政绩、不顾效果的状态,导致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尤其是在经济结构方面,为什么会出现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与地方利益保护密切相关。等等,地方俨然已经无力依靠自觉担当改革重任,而必须从上到下下达改革任务,让地方不再为了利益保护而成为改革的阻力。

 

  如果这三方面的阻力消除了,在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推行改革方案、执行改革政策时,就不会遇到那么多的阻力、那么大的压力。中国的改革,不仅将全面步入新的阶段,也将有效带动中国经济步入“第二春”。

Baidu
map